2024-07-0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鱈魚戰爭給台灣的啟示

鱈魚戰爭(冰島語:Þorskastríðin,英語:The Cod Wars)是指英國為了爭奪冰島水域的鱈魚捕魚權而與冰島在1958年至1975年間發生的漁業衝突的總稱。這17年間英國與冰島總計發生了三次衝突,全都由冰島勝利告終。


冰島之所以能夠在沒有海軍及國家實力小於英國的前提下,在外交上取得美國及一眾北約國家的支持,對英國施壓讓其對冰島的漁業談判讓步,除了冰島在GIUK(GIUK缺口是描述位於北大西洋挪威海海域上一處與海軍作戰有重大關係的海域。GIUK的縮寫來自於格陵蘭、冰島和英國(Greenland,Iceland,UK,縮寫為GIUK)這三個地方,GIUK缺口就是指位於這三地之間的海域)的重要位置逼美國不得不為了防禦蘇聯潛艇而對英國政治外交施壓促其對冰島讓步,更關鍵的是冰島歷任總理的態度都極其強硬,這也是最大的關鍵。


冰島的例子台灣應該要仔細研究,特別是鄰國常常侵害漁民的生計,而歷任政府卻不肯強硬的當下,當年冰島利用蘇聯的冷戰威脅及GIUK的關鍵地理位置逼得美國不得不左袒,台灣其實也能利用類似的優勢,既然美國不希望兩岸和平甚至協商統一,那台灣有時候就該強硬起來,如果美國不願意在外交上真心支持台灣,那台灣有權利自己決定自己的外交,包括與中國協商統一也是選項之一,現實就是台灣越聽話,美國越看不起你,自然任人擺布毫無尊嚴。


如果台灣歷任總統有鱈魚戰爭中冰島歷任總理的魄力,漁民何以屢屢被鄰國欺壓?何況當年的冰島是沒有海軍的,只有海岸警衛隊就敢於與英國海軍相抗,如今台灣的條件不弱於冰島卻沒有替漁民爭取權利的魄力,當年的冰島充分利用了GIUK的地理特性及北約對蘇聯潛艦的忌憚,讓自己在對英漁業談判中賺足資本引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施壓英國讓步,這足以讓台灣當成借鏡,在外交戰略上台灣歷任總統基本都是任美國擺布,期望被美國保護,導致在與菲律賓及日本的漁業衝突中,卑微的因為美國壓力只能吞下去,其實台灣有機會走冰島當年鱈魚戰爭的外交戰略,因為不論是協商統一,或是兩岸不戰不和的現狀被改變都是對美國利益的損失,孫子在虛實篇這樣闡述「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劃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所謂攻其必救之地,以冰島為前車之鑑,台灣如果繼續無底線的迎合美國而不強硬的利用自身的優勢保護自己,下場不光是漁民的生計受害,日後在國際情勢上必然陷入被動,所謂「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希望不論執政黨派為何請強硬的維護國家利益,而非對美國無底線的服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李建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