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2|如何鍛鍊自己的耐性來面對改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思考,不是為了找到“我是誰”,而是為了促進行動,並歸納反饋的經驗。」


「實踐的四個環節,可以簡化為四個問題:


我要去哪裡?


我現在在做什麼?


我現在的做法能不能幫我去那兒?


如果不能,我怎麼調整我的作法?」


這幾句話,節錄自陳海賢老師的自我轉變50講課程[1]。


最近我對如何改變,如何歸納經驗的話題特別感興趣。


而讀到陳海賢老師這一講,


在講如何創造新經驗,試錯,來找到新的自己的討論,


就特別感興趣,想要把改變自己的過程也找到科學的方法標準化。


這一講,講到實踐的四個環節,分別是:


1 尋找探索的線索。


2 嘗試行動,獲得反饋。


3 反思反饋。


4 帶著反饋帶來的思考,開始新的嘗試,迭代行動。


我想到我每週的週五,


都會透過看書來找靈感,


去嘗試改變我目前的工作流,


以追求更高的效率。


而我感覺我在第三個環節,反思反饋的部分做得很少。


我想這也就造就了,之前有的行動沒效果,然後就不了了之。


但其實對於沒效果的行動,


有可能是時機還不成熟,條件還不夠讓這件事發生。


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技術還不成熟,


執行太費力,無法輕鬆大量重複,阻力太大。


分析出一個原因,了解事情沒成的原因,


鍛鍊自己的耐性,


知道事情需要時間去成熟,


就能讓自己不會那麼急。


Reference

[1] 陈海贤-自我转变50讲 - 36 | 试错:如何基于实践进行思考? (https://www.dedao.cn/course/article?id=W32axR8enbzBJ9p7LyVkDEgM6ApPl9&source=search)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6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