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執著、試探及奴隸(馬可福音8:27-9:1)

一、我們都在追尋自我

我們的生命過程,從出生到死亡都在尋找一個核心問題:我是誰?我存在的價值為何?

在生命的歷程中,從嬰兒接受父母的照顧、進入教育系統、步入社會工作、成家立業、養兒育女、邁入中年,直到退休和面對死亡,我們似乎始終無法找到終極的答案。

或許我們會有暫時的答案,但這個答案會隨著生命不同階段和挑戰而改變。

最顯而易見的例子,當重要親人離開時,我們好像失去了生命原本的答案。

因此不難發現,我們的內心常覺得不安、迷失方向,甚至迷失自我。

為了逃避內心的不安,我們可能會借助網路、酒精或其它方式來麻痺自己。

正如藝人張惠妹的流行歌取《別在傷口灑鹽》所唱,在傷口灑鹽只會讓傷口更加疼痛。

因此,人們自然而然會逃避內心的不安,這是人之常情。

然而,基督信仰卻強調揭露我們內心的軟弱及不安感,並要求我們認罪悔改。

例如今天的啟應文15篇(詩篇51篇),大衛祈求上帝憐憫他、洗除他一切的罪孽。

因此,想問問大家:你們有沒有問過自己是誰?或者,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二、彼得的基督與耶穌的基督不同

今天的經文,耶穌連續問門徒兩次:

「我是誰?」(可8:27,2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的問題,是想讓門徒明白他的身份和角色的意義。

彼得似乎明白耶穌的身份,他回答:

「你是基督。」(可8:2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但彼得理解的基督,與耶穌理解的基督天差地遠。

彼得認為的基督,是在政治、軍事佔有一席之位的君王,是帶領以色列復興得勝的彌賽亞。

然而,耶穌卻教導說:

「人子必須遭受許多苦難,被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棄絕,被殺害,三天後將復活。」(可8:31,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認為的基督,是要受苦、被殺害並復活的基督,這與彼得的認知完全不同。

因此,彼得把耶穌拉到一邊,勸阻耶穌不要說這種話。

假設彼得是耶穌的政治幕僚,當耶穌說錯話時,幕僚有責任要糾正他的言行,避免失去群眾的支持。

彼得試圖塑造基督該有的樣子,而不是接受耶穌所描述的基督形象。

從彼得的行為中,我們看到自己的問題:我們常用自己的價值與認知,強加在他人身上。

因此,耶穌就責備彼得:

「撒但,走開!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可8:33,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我們常誤解人心,用自己的價值與認知扭曲他人的想法,更何況是上帝的想法,這更容易被誤解與扭曲。

因此,要理解人的想法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是理解上帝的想法。

三、如何在有限中明白上帝的想法?

人類的智慧有限,無法完全明白上帝的想法。

即使基督教歷經兩千多年的智慧閱讀同一本聖經,但仍沒有人敢保證完全明白「上帝的思想」。

我們的智慧和專注力也有限,正如上週弟兄姐妹團契分享時,我們連專注三分鐘默想一段經文都感到躁動不安。

神學家加爾文說:

「當我們舉目觀看天空或環顧四周時,到底有幾人會在心中想起造物主?」(《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約翰加爾文,p28)

我們連默想經文三分鐘都躁動不安,更何況我們在生活中,我們能想起造物主的時間又有多久?

我不會責怪大家沒有專注在信仰上,畢竟現代社會的誘惑比兩千年前更多。

我們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不像兩千年前因基督信仰而受迫害。

此外,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尋找自我、安撫內心的方法,未必需要透過信仰。

因此,我們對聖經話語的躁動、對信仰可有可無的心態,這是所有宗教信仰都會產生的問題。

不過,既然我們願意來到教會,就不要浪費這段時間,我們一起來思考上帝的話。

希望透過上帝的話語,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執著、試探與奴隸的心態,進而找到生命的自我價值。

因此,我的重點會放在耶穌的這句話:

「如果有人要跟從我,就得捨棄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句話提供一個方法,讓我們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但這個方法並不容易執行,需要更深入的實踐與體會。

四、捨己:將自我清空、不執著

第一步是捨棄自己。

巴克禮版本翻譯為「看無家己」,現代台語翻譯為「否定家己」、和合本翻譯為「捨己」。

不同的翻譯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無論哪一種翻譯都不是負面的意思。

我們以為「捨棄自己」就是自卑、不要做自己、把自己的意見隱藏、逆來順受。

其實,「捨棄自己」是指謙卑、放下自我偏見、不執著自我觀點、聆聽不同想法。

例如,彼得用人的想法來定義基督,並把耶穌拉到一旁勸阻他,看出彼得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因此,耶穌說的「捨棄自己」,是教導門徒放下執著的想法,才能接受不同的觀點。

如果我們執著於人的想法,就無法接受上帝的想法,也無法認同耶穌所描述的「受苦基督」的形象。

捨棄自己是將自我清空、不執著的意思。

以東方文化思維來看,有一個例子很適合表達「捨棄自己」的意涵。

14世紀鎌倉時代後期的兼好法師說:「鏡子沒有自己的顏色和形狀,所以才能映照萬物。如果鏡子擁有自己的顏色和形狀,就無法映照出任何東西了。因為是一個空無一物的空間,所以才能接納外面的事物。如果這個空間已經有很多東西,就沒辦法再放進新的。」(《行動冥想:擺脫與煩惱,隨時隨地享受獨處的靜心術》,白取春彥,柏克萊電子書)

捨棄自己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萬物原本的樣子,我們才能如實接受上帝本來的樣式,而不是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上帝。

神學家加爾文曾說:

「我們的存在是無有,只有神是我們的本體。」(《更寬廣的生命》,加爾文,p69)

「無有」就像一面鏡子,但這面鏡子照出來的不是自己,而是「神的本體」。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也有類似的想法,他說:

「若不先把自己倒空,神也無法把你填滿。」(《禱告》,楊腓力,p273)

「倒空」就是把自己所執著的想法放下,才能讓上帝的想法填滿我們的內心。

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我們人生最難放下的是「絕不放手的執著」(《改變自己的藝術:22則讓生命轉彎的哲學練習題》,哈洛德柯依瑟爾,博客來電子書)

尤其我們會緊抓過去的傷害,傷害的執著放不下;緊抓死去的人,傷痛的執著放不下;緊抓權力、地位、金錢,這樣的執著放不下。

因此,學習「捨棄自己」是很困難的課題,執著的人往往深陷其中,未察覺自己很執著。

彼得就是無法「捨棄自己」的人,因此耶穌想要點破彼得所執著的事情。

五、背十字架:面對死亡的空虛、世界的試探

第二步是背起十字架。

「十字架」在新約時代是一個刑具,象徵著死亡。

因此,背起十字架象徵著走向死亡或面對死亡的意思。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寧願花時間思想如何中樂透、賺錢,也不願意思考死亡的議題。

因此耶穌說出一個弔詭的話:

「那想救自己生命的,反要喪失生命;那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反要得到生命。」(可8:35,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神學家盧雲神父也說過類似的說:

「生命中最大的弔詭是:失去生命的人會得到生命。」(《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p16)

「失去生命」並不是真的停止心跳、呼吸,成為一個屍體。

「失去生命」指的是面對死亡的空虛。

這種死亡的空虛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透過追求金錢、權力、地位、名聲等來減輕自己心靈的空虛感,增加自己存在的價值感。

因此,耶穌說:

「36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37他能夠拿什麼來換回自己的生命呢?」(可8:36-3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生命存在的價值,不是為了贏得全世界。

我們這個世界建立在三種試探上:

被試探要「有功效」,被試探要「引人注目」,被試探要「有權勢」。(《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p54)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焦躁不安,擔心沒人注意我、沒人感激我、沒人理解我。

我們愈是焦躁,我們愈想得到讚美與肯定。

因此,現代的基督教很強調領袖的培養,連牧者們也陷入這樣的焦躁,要比較誰受歡迎、誰的宣教有功效、誰能贏得大家的掌聲、帶領更多基督徒領袖興起。

這都在說明我們無法面對死亡的空虛感,所以必須把專注力放在受人注目的世界裡。

我很喜歡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個例子,他說:

「如果一位音樂家知道他的聽眾除了一兩個人以外全都是聾子,他還會因為他們的熱烈鼓掌而感到榮幸嗎?」(《我愛身份地位》,艾倫.狄波頓,博客來電子書)

因此,背起十字架象徵著面對死亡的空虛、超越世界的試探,我們才能看見或得到真正的生命。

六、跟從:從苦難、死亡中復活,看見生命的自由

第三步是跟從耶穌。

「跟從」是結合「捨己」、「背十字架」的最終目的。

如果我們真心想要跟從耶穌,捨己、背十字架是不可忽略的過程。

「捨己」、「背十字架」就像耶穌在面對苦難、被棄絕、死亡的過程,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才能體會何謂「復活」。

因此,整個基督信仰的本質,可以說是建立在耶穌的「受苦」、「死亡」和「復活」上。

在我們長老教會的信仰教導中,很強調「受苦的基督」。

例如,

日本神學家北森嘉藏(Kazoh Kitamori)主張,跟隨基督意指「藉由親身受苦來服事受苦的上帝。」(《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p199)

「服事受苦的上帝」是指我們願意跟隨耶穌,當耶穌與受苦的人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同樣也與受苦的人民在一起。

因此,長老教會引以為傲的地方,就是我們更願意上街頭與受苦的人走在一起。

我們很少提起「成功神學」的觀念,不強調信耶穌、奉獻就會得到祝福。

我們比較常述說苦難、犧牲自己、面對死亡的議題,因為唯有體會耶穌的受苦、死亡,我們才能體會復活的生命。

例如,在基督教信仰經驗中,有一種稱為「心靈黑夜」的經歷。

「心靈黑夜」是指靈修者無法感受上帝的愛、溫暖、同在,甚至認為上帝不存在的狀態中,心靈就好像進入黑夜找不到光明的出路。

這種心靈黑夜的經歷,有些人會長達十幾年以上。

我在一本介紹德雷莎修女的書籍簡介中(《暗夜中的愛—德蕾莎姆姆的心靈黑夜》),發現德雷莎修女修女經歷了四十年的心靈黑夜。

基督信仰並不認為心靈黑夜是負面的經驗,反而肯定心靈黑夜是洗滌我們身心靈的時機,預備讓我們進入更上層的信仰體會。

心靈黑夜就像受苦、死亡一樣,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將會看見復活的意義。

復活,就是讓我們在受苦、死亡、心靈黑夜的綑綁中,像奴隸被釋放的自由。

因此,如果我們目前在心靈的黑夜中,或遭遇生命的難處找不到方向,或離死亡愈來愈近,不要失去信心,繼續跟從耶穌,必將看到真正的自由與復活。

今天的題目「執著、試探及奴隸」,其實是「捨己、背十字架及跟從」的反例。

在此在提醒大家:

「捨己」就是捨棄自己的執著,把自己倒空,讓耶穌進到我們裡面。
「背起十字架」就是背起死亡空虛、世界誘惑的試探,讓耶穌引導我們的生命。
「跟從」就是勇敢與耶穌一起從受苦、死亡的奴隸中,得到復活與自由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