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對立,利己v.s利他

矛盾的對立,利己v.s利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讀完《環保一年不會死》,對於其中提到的「利他v.s利己」的討論,覺得有些思考。

書中提到,如果陷入「利他」還是「利己」的對立討論中的話,那環保的意義一定會失焦。這個時代很強調要「愛自己」,但也不知怎麼的,至少在環保的議題上,好像環保=利他=不愛自己,愛自己的意思應該就是 : 想吃就吃、想吹冷氣就吹冷氣...嗎 ?

愛別人之前應該先照顧好自己,所以同理可證,要我們關注生態議題前,我應該先好好享受文明、科技才對啊~

我本對如此的態度,包括自己的展現覺得厭惡與內疚,但這本書的作者卻點出了癥結 : 如果如此真的快樂,那倒也沒關係,但...我們真的愛自己了、先照顧自己了,我們快樂嗎 ? (通常得到的回應會是:妳還不夠愛自已,要再買...)

或許有些事情,不如我們想得如此分歧,在看似限制自己的行為中,會不會有可能存在滿足我們內在始終不安、害怕,需要依靠更多的消費、工作、交友、錢財、揮霍來嘗試滿足,卻總是想要更多的空虛 ?

會不會愛自己跟愛他人(包括環境),利己跟利他不一定有我們認為涇渭分明的界線。在華德福的書中曾看過這一句話:如果你往內心深入探索,你會發現世界;如果妳往外在深入踏尋,妳會發現自己!

想嘗試個練習,我也想嘗試質行一些環保的嘗試,或許也可以先從「不製造垃圾」的階段開始!!

avatar-img
洪瑋均的沙龍
2會員
53內容數
我的沙龍內多是我的閱讀心得,以及日常對話、景色反思,希望能將我的體悟分享給更多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洪瑋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名 : 環保一年不會死 作者 : Colin Beavan柯林.貝文 譯者 : 謝維玲 內容 : 這本書主要內容在講述一個住在經濟中樞紐約市的一個人,因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嘗試帶這老婆、孩子以及一隻狗,進行零汙染計畫的實驗,要在一年之內,讓自己一家透過減少消耗與增加回饋的方式,達成對於地球環境的
來台東找我媽媽,因為看了一本叫做[環保一年不會死]的書,書中提到車子佔據了我們許多心思與時間,提升碳排,也降低幸福感,索性我就將車賣了,剛好最近也比較缺錢~ 到了台東車站,失去便利的車子的我只能另謀它策,剛好最近對走路也越來越有興趣,於是大約五公里的路程,就想說來挑戰看看。 說實在過程比起我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最近捲入一場感情的風波,原本相愛的彼此,開始了控訴、謾罵與傷害。 中間發生的事情,為了博得網友與他人的認同甚至集體撻伐,對方透過捏造的事實以及沒全說清的敘述引起了部分的迴響與支持,並也成就的以此來加強對我的控訴。 原本打算冷淡處理,但卻如遞出薪柴般使其怒火越燒越旺,並延燒到了我身旁的人,甚至可能
最近有一位朋友問我:「是什麼原因,讓愛變成恨?」,我當下回應:「我覺得大部分的恨都是愛轉變成的。」 許多人聽過一句話:「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這句話我也挺認同的,但這句話沒說清的是,那恨是怎麼一回事? 恨既不是冷漠,它仍是一個強烈的情感,被人背叛、東西被竊、親愛的人受害等等,都使我們感受到
書名 : 環保一年不會死 作者 : Colin Beavan柯林.貝文 譯者 : 謝維玲 內容 : 這本書主要內容在講述一個住在經濟中樞紐約市的一個人,因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嘗試帶這老婆、孩子以及一隻狗,進行零汙染計畫的實驗,要在一年之內,讓自己一家透過減少消耗與增加回饋的方式,達成對於地球環境的
來台東找我媽媽,因為看了一本叫做[環保一年不會死]的書,書中提到車子佔據了我們許多心思與時間,提升碳排,也降低幸福感,索性我就將車賣了,剛好最近也比較缺錢~ 到了台東車站,失去便利的車子的我只能另謀它策,剛好最近對走路也越來越有興趣,於是大約五公里的路程,就想說來挑戰看看。 說實在過程比起我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最近捲入一場感情的風波,原本相愛的彼此,開始了控訴、謾罵與傷害。 中間發生的事情,為了博得網友與他人的認同甚至集體撻伐,對方透過捏造的事實以及沒全說清的敘述引起了部分的迴響與支持,並也成就的以此來加強對我的控訴。 原本打算冷淡處理,但卻如遞出薪柴般使其怒火越燒越旺,並延燒到了我身旁的人,甚至可能
最近有一位朋友問我:「是什麼原因,讓愛變成恨?」,我當下回應:「我覺得大部分的恨都是愛轉變成的。」 許多人聽過一句話:「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這句話我也挺認同的,但這句話沒說清的是,那恨是怎麼一回事? 恨既不是冷漠,它仍是一個強烈的情感,被人背叛、東西被竊、親愛的人受害等等,都使我們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