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讓孩子們吃土-拯救你的孩子,遠離過度消毒殺菌的環境-第二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善。」 微生物是演化的夥伴,人類史有幾次重大的演化改變,其中兩次與腸道生理改變,也跟微生物群改變有關,第一是「熟食時代」,人類開始會烹飪食物,使得食物的消化變得更加容易以及安全,而生活型態與飲食改變,也讓人類腸道因此變短,令人驚訝的是,在此同時,人類的腦容量也增加了20%,從今日已知有關腸道微生物與腦部發展的連結來看,腸道微生物相在這種腦部突然成長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次革命性的里程碑是「農耕時代」,人類意外習得農耕技術,改變原來游牧生活,也出現現代文明的基本特徵。種植穀物變成主要熱量來源,也使得飲食來源多樣性減少,相對,微生物相種類也會變少,而多樣性降低,也與一些人類的疾病有關。 微生物是構成人體的一部分,居住在人體的微生物大約有(10的14次方)個,腸道為微生物最大的聚集處,涵納(10的13次方)個細菌。但目前我們的生活與飲食方式,讓微生物相與生理都產生進一步改變。近30年,人類學會加工處理食物、對衛生有空前的要求、使用抗生素,進一步改變我們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與多樣性。如此對微生物相造成雙重打擊,讓腸道環境出現重大改變,並會對我們身體的正常功能造成其他方面的影響。 微生物相與我們的免疫細胞群有著重大關係,在我們出生前,腸道內充滿不成熟的免疫細胞,我們出生之後,立刻遭到細菌殖民,並在我們體內引發一系列重大的生物過程,其中一項就是使得免疫系統的成熟,並開始繁殖倍增,改變活動型態,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利用接收到的資訊訓練其他細胞,並透過細胞與器官串聯,共同讓我們免受疾病的傷害。 已知大部分細菌都會教導免疫系統容忍自己,但有些細菌,如致病的病原體則正好相反,透過如此機制,儘管小腸中住了大量細菌,相較卻是個受到控制且和諧的地方。這正是透過微生物相調節免疫系統才達到的結果。而許多發炎疾病,例如:氣喘、過敏、腸道炎症等,主要特徵都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除免疫系統外,另一項微生物的重要功能就是「調節新陳代謝」,幫助消化、產生能量,透過發酵未消化吸收的纖維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可以被腸道吸收、運送到肝臟中轉化能量或儲存,以及將能量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等。而使用多種抗生素的治療方式會干擾腸道生成SCFA,若在幼年即給予抗生素,那麼就更有機會造成長期新陳代謝與免疫系統風險。 而除了免疫系統與新陳代謝外,全新研究險時,在神經發展、血管健康中,微生物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這類發現讓科學家將微生物群落稱為「新器官」。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洪瑋均的沙龍
2會員
53內容數
我的沙龍內多是我的閱讀心得,以及日常對話、景色反思,希望能將我的體悟分享給更多的人
洪瑋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9
作者 : 史明 內容 : 最近因為開始對政治的關心,而在政黨彼此互相對立中,時在理不出什麼頭緒,而萌生出需要好好認識我所屬國家歷史,以更有脈絡的看待不同立場人所持的觀點,以及所做行為的想法,所以開始閱讀了有關我們台灣人歷史的書籍,繼上本閱讀完《少年台灣史》後,接續看台獨份子史明所著的《台灣人四
Thumbnail
2025/04/09
作者 : 史明 內容 : 最近因為開始對政治的關心,而在政黨彼此互相對立中,時在理不出什麼頭緒,而萌生出需要好好認識我所屬國家歷史,以更有脈絡的看待不同立場人所持的觀點,以及所做行為的想法,所以開始閱讀了有關我們台灣人歷史的書籍,繼上本閱讀完《少年台灣史》後,接續看台獨份子史明所著的《台灣人四
Thumbnail
2025/04/01
作者 : 周婉窈 繪圖 : 許書寧 閱讀完《少年臺灣史》,有個很深的感觸,就是要臺灣人真的很辛苦,在歷史上,我們臺灣人民一直都很認份的在生活,開始原住民自己有個自足的社會,但被荷蘭打破;後來歷經鄭氏王朝,又被清廷部分區域的消極治理,後來覺察到世界局勢之變化,才開始積極地想要整治臺灣。 對此臺灣
Thumbnail
2025/04/01
作者 : 周婉窈 繪圖 : 許書寧 閱讀完《少年臺灣史》,有個很深的感觸,就是要臺灣人真的很辛苦,在歷史上,我們臺灣人民一直都很認份的在生活,開始原住民自己有個自足的社會,但被荷蘭打破;後來歷經鄭氏王朝,又被清廷部分區域的消極治理,後來覺察到世界局勢之變化,才開始積極地想要整治臺灣。 對此臺灣
Thumbnail
2025/02/14
剛剛看完了,最近好像很有熱度的影片,由網紅錫蘭所揭露的心靈課程的一些操弄手法,以及對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影片時長兩個小時(剛看完來打鐵趁熱分享一下)。 首先我認真欣賞錫蘭的用心整理,影片很深入的探討了某些我看了後,也覺得非常誇張的身心靈課程的實際運作方式,並且在介紹時,輔以許多的文獻資料、實際參與者
2025/02/14
剛剛看完了,最近好像很有熱度的影片,由網紅錫蘭所揭露的心靈課程的一些操弄手法,以及對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影片時長兩個小時(剛看完來打鐵趁熱分享一下)。 首先我認真欣賞錫蘭的用心整理,影片很深入的探討了某些我看了後,也覺得非常誇張的身心靈課程的實際運作方式,並且在介紹時,輔以許多的文獻資料、實際參與者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
Thumbnail
★健康的腸道一天可以撲滅五千個癌細胞。 糖尿病、過敏性鼻炎、癌症、大腦發育,都和腸道有關。 ●九成腸內菌,出生後就不會改變 根據最新研究,人體約九成腸內細菌無法靠培養所得,這些細菌幾乎都是我們身邊十分普遍的土壤菌。 也就是說人自從呱呱落地後,腸內細菌便未曾改變。 我們常聽到「改善腸內環境」與「腸內細
Thumbnail
基於近期對於食物與營養的研究,看到了不少很棒的書、影片及概念,想簡單的做整理,但因為議題牽涉的很廣,跟醫學、生物學、營養學等專業知識都有點關係,所以要是在細節上的理解有錯誤,務必要指正我,但整體而言我想表達的,是萬物都是「一體」。 食物對於身體的影響——你幾乎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做實驗,如果要追求更卓越
Thumbnail
基於近期對於食物與營養的研究,看到了不少很棒的書、影片及概念,想簡單的做整理,但因為議題牽涉的很廣,跟醫學、生物學、營養學等專業知識都有點關係,所以要是在細節上的理解有錯誤,務必要指正我,但整體而言我想表達的,是萬物都是「一體」。 食物對於身體的影響——你幾乎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做實驗,如果要追求更卓越
Thumbnail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這些益生菌就早已陪伴我們很久,我們吃什麼,益生菌就會跟著吃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就算經過200萬年的演化,現在所謂的腸道好菌、腸道益生菌,還是一樣喜歡吃膳食纖維(來自蔬果、硬殼稻米)、Omega-3(來自海鮮)、植化素(來自不同顏色蔬果)、還有多喝水。
Thumbnail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這些益生菌就早已陪伴我們很久,我們吃什麼,益生菌就會跟著吃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就算經過200萬年的演化,現在所謂的腸道好菌、腸道益生菌,還是一樣喜歡吃膳食纖維(來自蔬果、硬殼稻米)、Omega-3(來自海鮮)、植化素(來自不同顏色蔬果)、還有多喝水。
Thumbnail
身為營養師,很多人會問我怎麼吃健康,或是能增強免疫力、調整自己(或小朋友)的體質。 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因此我們要儘可能讓腸道的菌種數量越豐富、多元,就能維持腸道健康,打造強健的體質!以下分享我在選擇市售益生菌的保健食品,以及飲食上如何補充好菌!
Thumbnail
身為營養師,很多人會問我怎麼吃健康,或是能增強免疫力、調整自己(或小朋友)的體質。 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裡,因此我們要儘可能讓腸道的菌種數量越豐富、多元,就能維持腸道健康,打造強健的體質!以下分享我在選擇市售益生菌的保健食品,以及飲食上如何補充好菌!
Thumbnail
以菌抗菌有理! 腸道菌雖位於腸道內,但與全身的免疫及代謝反應都有關。 研究表明染疫前後的腸道菌相有顯著改變,而且與 COVID-19 感染後的症狀嚴重程度有關,並且在恢復期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導致臨床症狀的持續發生,衍生出「長新冠」問題。 是什麼菌這麼重要?要如何以菌治菌?千萬不要錯過文章解析!
Thumbnail
以菌抗菌有理! 腸道菌雖位於腸道內,但與全身的免疫及代謝反應都有關。 研究表明染疫前後的腸道菌相有顯著改變,而且與 COVID-19 感染後的症狀嚴重程度有關,並且在恢復期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導致臨床症狀的持續發生,衍生出「長新冠」問題。 是什麼菌這麼重要?要如何以菌治菌?千萬不要錯過文章解析!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因子會對人體免疫力產生影響,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謝明哲指出,環境因素、飲食不均衡、抽菸、喝酒、睡眠不足、壓力等都會對我們的抵抗力造成負面影響。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因子會對人體免疫力產生影響,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謝明哲指出,環境因素、飲食不均衡、抽菸、喝酒、睡眠不足、壓力等都會對我們的抵抗力造成負面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