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已婚人士的我,從小就沒有特別嚮往婚姻,也不認為一定要結婚生小孩,至今仍認為選擇獨身抑或是步入婚姻都各有優缺點,從來不會鼓吹身邊的朋友結婚或生小孩。
在《別在該動腦子的時候動感情》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作者楊珈珈的主觀想法比較偏向結婚優於單身,而且朋友也不比配偶來得牢靠。作者本身是留英的碩士,跟丈夫是透過相親結婚,兩人育有一個五歲的女兒,雖然丈夫的外型完全不是自己的菜,但經過婚後一段時間的磨合,也算是能互補又相互欣賞地和睦相處。
我認同作者在書中提到「不將就不過是自戀過頭」的說法,她表示將就並不是要放棄自己,而是要接受他人的不完美。我看過許多實際的案例都是自認為條件很好,所以開出很高的擇偶標準,卻絲毫沒有察覺嚴重錯估自己,以至於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對象,總以為是他人配不上自己,於是不知不覺地坐上了受害者位置,在不斷地焦慮與自憐中度日。
書中也提到許多人自稱是「顏控」,但卻把最重要的「人品」拋諸腦後,甚至有些人在拒絕追求之後還要貶低他人的外貌,以自己重視外貌的說法來抬高自己,其實過度在意外貌的結果,很容易就因此委曲求全,但卻為了「面子」而寧可讓自己傷痕累累也在所不惜,當事過境遷再回首,外貌跟人品哪個重要,答案不言可喻。
婚姻關係其實就是人際關係,但生了孩子之後則變成「戰友關係」,也更能體會到要維繫一個家庭有多需要相互合作及支援,好處是彼此的連結更深,但也可能讓夫妻之間的關係急速惡化,端看你認為對方值不值得你付出與包容,也要懂得用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對方,其實說難不難,但要真正做到也確實不容易。
作者在這本書中闡述了許多自己對於婚姻、朋友、育兒的想法,唯一我與作者看法截然不同的是我認為單身不見得就會晚年抑鬱,若有發自內心熱愛的興趣,則不存在作者提及的惰性問題。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皆有不同的使命,不一定要有婚姻及孩子才表示有「生活重心」,也無需認定單身的人一定是內心充滿孤獨,只要我們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去欣賞每個人的選擇,我相信「包容」這兩個字可以從家庭拓展至萬事萬物,也能發展綿密的人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