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藝文七月】奇美篇-從拉斐爾到梵谷

raw-image

奇美帶我看過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高美的瞬間則是後話了。台灣最近的展覽越發往經典去,特別是高美一行。沒想到原本只是為了到左營尋找我前一天落在高鐵的行李,不想浪費車票,所以順道跑去看展,結果恰好趕上超多美鑑課本會考的作品,而且還剛好遇到解說。


🎈奇美_從拉斐爾到梵谷


從奇美開始吧!

旅程的第一站票是提早一個月訂好。二訪奇美才真正走進博物館內部,裡面已排好人潮。行李放妥後,從文藝復興開始,兩點鐘到四點多,穿梭在人潮的裡與外,除了耳熟能詳的大家之作,亦有些我不知曉的藝術家作品。


展覽的主軸是漸進式地帶你欣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這段時期的藝術風格演變。 個人認為這檔展覽不脫商業營銷,每個主題基本一幅耳熟能詳的名作鎮場,逛得時候我在想那些不夠經典的作品為何被展出,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 或許是有眼不識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或是想展現作品題材的演變與經典作比較抑或就是魚目混珠幾幅。


對這方面尚不太熟,也沒太深研究的我且不太快下定論。只不過我把這檔展覽當作複習美鑑。從頭再刷一遍,試圖抓取每個時代的特色,試圖與課本比對。文藝復興的題材選擇到靜物合成圖的矯飾主義,再至巴洛克之後的展間,主題名稱不再以藝術時期來命名,也難以粗暴地命名。 這是我覺得混亂的開始。



想到之前啃過的一本老師推薦的現代藝術理論,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有點辛苦,認真看完後懵懂了解每個流派的演變並非一蹴而就,也不是課本單元能夠簡單歸納。 再之後的之後,具體可能是朱宥勳或者歐麗娟的課,可能是瑣碎的片段經驗,逐漸接受時代的包容。 紙上談來終覺淺— 有一段時間我力求歸類一切的想法不免過於粗暴。

回到現場,屁股黏上展場的椅子。人潮掩映著作品,部分揭露,部分隱藏。 我的手機與你的相機帶走的是一樣的東西嗎?



疑惑似靈光一瞬捕捉,隨時間加熱,凝結成液。 拉斐爾、林布蘭與龐貝歐.吉羅拉莫.巴托尼.......博物館為大眾梳理一條理解藝術之路,從教會到資本、資本與個人情感表現,最終的結果眾人來決定。經典之作是必然還是偶然呢?


當我來到這裡究竟想要得到什麼?

在有手機有網路的時空,親臨現場的意義是為了畫質不清的擁有還是摸不著頭緒的感動?

博物館擔負著教育使命,拉斐爾與梵谷是香餌, 前人的故事美在時間距離,客觀的好與壞,歷史定位與流傳百世的名氣與魅力,藝術是什麼?


奇美,你想我帶走什麼呢?



後記: 我寫完這一篇的時候離我看展當天已經過了快半月。昨天再度follow到這個展覽的新消息,展覽票已經停售了,略感意外。 於是今天火急火燎的速速寫好。至於高美館,有點長,且待我好消息。 再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