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發現薇趨勢/聲音品牌 打入人心

2024/08/19 23:01:33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品牌是什麼?是Logo背後的價值意義?不斷露出的電視廣告?還是消費者購買行為決策前腦海中的跑馬燈?


我們過去熟悉的「品牌」,經過科技的日新月異與時間的推移,不同世代對於品牌的認知出現落差。


過去曾寫過一篇專欄文章〈虛實世界品牌觀不同〉,描述消費者購買決策時性價比與品牌力的拉鋸戰。當傳統大廠在視覺的花花世界中角力不斷,已經有許多有遠見的公司更在聲音品牌下工夫。


大家應該非常熟悉線上串流平台Netflix,在點擊影片後,映入眼簾的Netflix Logo與「燈燈」的音樂聲;麥當勞的「ba da ba ba bah i'm lovin it」早已深入人心;韓國家電大廠LG如風鈴般的「燈燈,燈燈燈燈燈燈」不絕於耳,還有7-11與全家便利商店,現代汽車Hyundai、本田Honda與日產汽車Nissan等都有對應的品牌聲音。


文字很難描述這些品牌的聲音,如果讀者對聲音品牌感興趣,只要搜尋「聲音品牌」的關鍵字,就能看到許多影片。


這些耕耘於聲音品牌行銷的企業,無非是比較面對客戶端(ToC)的品牌,對聲音品牌不熟悉的讀者可能會好奇:一般的形象廣告還不夠嗎?為什麼需要聲音品牌行銷?


上述公司採取的品牌音,因長度較短,更傾向於「聲音商標」。有趣的是,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擁有適合品牌形象音樂的,比擁有不適合品牌形象音樂的,被記住的可能性高出96%。


Spotify的分析顯示,聲音行銷能提升68%消費者回想起廣告的機率,並增加26%的品牌意識。看來人們對聲音的識別與記憶能力,似乎超出預期,而為什麼聲音對人有這麼大的影響呢?


這跟人腦處理聲音的過程有很大的關係。


聽到聲音時,耳朵會透過聽覺神經以電訊號的形式,傳遞到大腦顳葉的初級聽覺皮質y6u(PAC)。這些「回聲記憶(Echoic Memory)」平均暫存4秒鐘,然後可能被丟棄,或轉移到海馬體的短期記憶庫中。


以音樂「回聲記憶」來說,歌曲旋律一旦被記住,或寫入短期或長期記憶中,就可以讓我們識別音符、收音機中的歌曲、特定人的聲音,或一些經常聽到的聲音。


相較之下,視覺記憶(Iconic Memory)持續不到1秒,所以消費者在聽到「聲音」的品牌認知與辨識度,會比「視覺」高。


而除了長度比較短的聲音商標,聲音品牌的經營也備受關注,愈來愈多企業透過有聲書與Podcast製作品牌聲音,經營知名度與認同。


根據Midroll & Nielsen 2019年的一項研究,Podcast在品牌記憶上的效果比其他數位媒體平台上展示的廣告高出4.4倍。因此,台灣Podcast平台Firstory自從開發DAI聲音廣告投放服務後,分潤了1,200萬的廣告收入給被投放節目的創作者,可見企業對聲音廣告行銷的接受度日益提升,聲音成為行銷的選項之一。


聲音的品牌影響力遠超於想像。台灣自從2020年進入Podcast元年後,「聲音」正式映入大眾眼簾,全球的Youtube頻道數為1.14億,而Podcast僅有330萬檔,無論品牌露出或產業成長空間,聲音可創造的價值與產值,正處於藍海階段。


不論是第一次接觸到聲音品牌行銷,還是已經嘗試經營自己聲音品牌的企業,未來在包裝品牌行銷時,不妨考慮聲音品牌經營的可能性,換一種行銷媒介就能打破同溫層,說不定還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