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8|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時代的變奏:從螢幕到現實的香港


raw-image


初見香港:一份未知的驚喜

最初對香港的印象源於小時候父親出差帶回的一種捲尺狀的口香糖。對當年的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份禮物,更是一種未知的驚喜——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才會做出這麼特別的東西?雖然那時的臺灣或許也有類似的產品,但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這份小小的奇特感代表了香港在我心中的獨特性。那是一個充滿新奇和冒險的地方,像是成龍電影中的場景般吸引著我。


香港的黃金歲月:電影中的城市

如同許多80、90年代的臺灣人,我對香港的認識大多來自於香港電影。光是看到周星馳電影的截圖畫面腦中就會自動浮現聲音、在豬肉攤會想起金城武在《墮落天使》中幫豬按摩的場景、凡是有關黃飛鴻的故事就期待著十三姨與佛山無影腳……這些經典畫面深植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裡。雖然臺灣和香港語言不同,文化也略有差異,但電影成為了我們之間的橋樑,其影響力還真是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些年輕歲月裡,香港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是我們想像中的繁榮與自由的象徵。它的魅力透過螢幕傳遞到我們的生活中,成為許多人成長中的一部分。就像懸疑鬥智的知名鉅作《無間道》,被二創變成CD-PRO2網路影片而再度發酵。


與港人的初次相遇:澳洲的留學時光

隨著年紀漸長,我的香港印象不再僅僅停留於電影螢幕上,而是逐漸走入現實生活中。2000年代,我在澳洲留學,結識了一群來自香港的朋友。起初,我對廣東話並不感興趣,更何況平常在學習都是以英語為主,廣東話就只有在香港朋友聚在一起的場合中才會聽到。但隨著和朋友們的相處漸長,我發現自己竟然開始聽的懂一些,進而了解原來廣東話竟然與台語、客語頗為相似。透過耳濡目染,我開始聽廣東歌,也更擴增了腦中的香港電影資料庫,例如杜汶澤的《大丈夫》、鄭中基的《龍咁威》……,別追究為什麼都是這類的不正經的喜劇,近朱者赤囉!總之,更重要的是,學會一些簡單的用語,至少能夠在港式餐廳用廣東話點上自己喜愛的料理:凍鴛鴦、凍檸茶、豬扒飯、廣東炒麵、糯米雞……等其實還蠻多的。隨著對香港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我漸漸地領略了所謂的「港式餐廳服務」。如果臺灣的服務風格是以客為尊、澳洲的服務風格是像朋友交談,港式餐廳的服務風格大概和不想跟你講話的人點餐吧!即使朋友們的各種描述反倒是讓我對於香港越來越感興趣,也為日後的旅程埋下了伏筆。


親歷香港:城市的真實面貌

2010年代,我終於踏上了香港的土地,得以一睹這個李小龍電影事業的起點,也是引領全世界武打電影的地方。光是穿梭於九龍與港島之間,街道的氛圍、商店的面貌、以及人們的穿著和走路的方式,就有許多明顯的差異。彷彿就是遊走在巨大的電影場景之中,太有趣了!

我喜歡給旅程設下目標,當年的其一目標便是體驗所謂的「港式餐廳服務」。我前後嘗試了各種餐廳,包括茶餐廳、大排擋、糖水舖、蛋撻……等,除了為了追尋《食神》和《行運一條龍》裡的場景外,也是因為香港好吃的實在太多了。我也確確實實體驗到被跩跩的服務生劈頭問:「食咩啊?」,簡直有種走入電影的雀躍感(我不是ドM)。

有次我在深水埗一帶散步,當時天還沒亮,但街上已有許多開始工作的人們,有搬貨的、派報的、也有些餐飲業者。我走進一家小店,因為身為外地人,在語言理解的速度上和應對互動的節奏上都顯得格格不入。店舖的大姊動作非常俐落且確實,彷彿是個沒有情緒的機器人。她沒有看向我,就只是用冷冷的語氣完成了點餐,我說了聲「唔該」後就退到街道一旁等候,深怕打擾到人家開店。還記得那是個一張口就會冒出白煙的冬天,我就那麼地在街邊站了一會兒,觀察著四周忙碌的人們,當時的光景在我心中烙下了「勤奮的港人」的印象。隨後,店家的大姊遞早餐給我時,竟然在一瞬間露出了微笑和問候,然後馬上繼續她手邊的其他工作。

不光光是這家店,我在其他地方也遇到了各種與「賓至如歸」扯不上邊的服務態度,但在我看到了一種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韻味。我個人認為「港式餐廳服務」著重的是高效率,也因為這樣才會連說話的速度和字數都極為精簡,這不同於臺灣或日本的溫柔,但他們不但能將工作做好,還會在一些小地方展現體貼。也許,這樣的服務方式比較不需承擔來自顧客的心情成本吧?從顧客的角度,如果想要練習明確且勇敢的表達自己的需求的話,那就去飲茶攔截餐車,在一堆饕客之中找到點餐的規律與方法吧!


勤奮的港人


期盼重生:香港的未完待續

到了2020年代,在反送中運動時期,看著影片中白衣人和港警暴打一般民眾,甚至老人、學生、和孕婦的畫面時,難以置信那是我過去所認識的香港,那些曾經繁榮自由的街頭變成了抗爭的戰場。而我在工作上所接觸到的香港人幾乎都是雨傘運動或反送中運動的社運家,有的無法再回到家鄉,有的在不同的國度繼續為香港發聲。這些年間,我在他們身邊說的話也從「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香港加油」變成了簡單的問候:「好好生活,照顧好自己。」

三十餘年來,我見證了香港的變化,從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逐漸陷入如今的困境。即便我不是香港人,我依然懷念那些年自由而活躍的香港。我由衷希望並相信,未來的某天,香港會重獲榮光。屆時,我也會再踏上那片土地,帶著童年看到捲尺口香糖的心情,去發現和學習新的事物。我相信,香港的精神不會輕易被抹去,正如我們心中那些永不褪色的電影畫面,它將一直陪伴著我們。




撰文&攝影|Ach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