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農曆七月總是話題不斷,台灣民俗信仰俗稱「好兄弟」出來放風的月份,百般的禁忌、繪聲繪影的說法,又帶著濃厚的神秘色彩,讓人又驚又怕。不論是電影還是鬼故事,也總要蹭一波熱潮,在這個月上映、引發話題。
除了大家熟知的七月半中元普渡大拜拜,你還知道哪些與農曆七月有關的意涵呢?
接觸身心靈後,我更偏好於使用「靈界眾生」來描述這個月份,一種相敬以及回饋的心意,來表達這個月各式樣祭儀最重要的意涵。
農曆七月,在不同的宗教中也有各式樣的祭儀活動,除了鄉里間會在信仰中心的土地公廟(福德祠)或各大宮廟統一普渡祭祀。最為盛舉的,莫過於七月十五家家戶戶的中元普渡大拜拜了。
七月十五同時也是道教地官大帝的聖誕,與民間約定成俗的「赦罪日」,民眾會前往祀有地官大帝的廟宇稟告罪責,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自己的罪過。
在道教信仰裡負責考察世間善惡,分別掌管賜福、赦罪、解厄的三官大帝,也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三界公的信仰,也衍伸出民間過節慶典的習俗「三元節」,天官大帝農曆一月十五日聖誕出巡賜福人間,稱為「上元」;地官大帝農曆七月十五日聖誕考察人間赦罪,稱為「中元」;水官大帝農曆十月十五日聖誕為人間解厄,稱為「下元」。
然而,七月十五日參拜地官大帝,本來寓意是向地官大帝告解罪過,請求能夠改過自新,改罪補運,現在倒成為民間相傳補財庫的好日子。
在這民間隆重祭拜鬼神的月份,也是佛教中的「孝道月」,在佛教的制度中農曆七月是佛教僧侶的「結夏安居」圓滿告落的月份,亦稱「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此時會舉辦盛大的祈福法會,一面祝賀度過夏季雨季,僧侶共同修學圓滿之外,並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辦「盂蘭盆法會」,向佛陀報告修學成果、供奉佛三寶與超度六道眾生。「目璉救母」故事的典故就是由此法事而來。因此也會鼓勵,有心盡孝的人們,可在此月供奉僧侶、共同祈福,並向善行孝。
對我來說,中元節也充滿著懷念與童趣的記憶。還記得,每到農曆七月,家中總是大陣仗,到市區的大賣場採購泡麵、零食、飲料等,在那個全聯還沒有普及的年代,住在偏鄉的我們,都需要久久去採購一番生活用品。
農曆七月更是熱鬧,從七月七日七夕開始,與媽媽準備麻油雞和甜湯敬拜七娘媽及床母,為小孩子祈求平安健康。到中元普渡的時候,則是陣仗的高峰,一早從家中神明、祖先拜起,下午則準備普渡以及土地公的祭拜。
除了必備的三牲供品、素果桌案,我們家會再另外把客廳的長桌給搬出來,擺上各式各樣的零食飲料,準備乾淨毛巾和一盆清水,祭祀禮儀做到足,再來就是耐心等候時間。
小時候的我和兄弟們總喜歡研究普渡用的各式金紙:包含信封、金衣、白紙或紙紮品那的式樣和圖案,再仔細地將他們小心化掉,對於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有著各自的奇思幻想。我們家的拜法,香需要走過三巡,才能夠圓滿燒化金紙,等待香慢慢化去,我們等著的還有盼望已久,終於可以開封的零食餅乾。還記得祭拜完,一同分食水果果凍做成的三牲供品,也是另一種趣味。
小時候我們家旁邊幾步路遠的地方,是一塊墓地,在墓園裡邊有一間小小的萬善祠,每到中元節也會舉辦共同的普度祭儀。要走到那間萬善祠,需要走過一段彎彎繞繞的竹林小徑,樹影晃動總有些陰森感。
小小的我,每每提心吊膽,一面緊跟在大人的身後,看到那紙紮的巨大普度公看起來也分外嚇人,小心翼翼地不敢亂看。只看那祠堂前埕的野台布袋戲精采有趣,在祭祀末尾師公(道士)唸完經,還會接著灑糖果、米、小零錢等等,眾人一窩蜂搶阿,更是一番熱鬧。那時候的我,總是一方面害怕不情願去,一方面又暗自期待著撒糖果和小零錢的橋段,現在想來總令人啞然失笑,那時最歡快的,莫過於搶到小銅板的勝利感了。
如今離開家鄉在城市生活,好多年少了中元節拜拜的那份慎重和喜悅,每每見到路旁家家戶戶擺出的香案供品,不免要懷念起兒時的滋味。
今年卻不一樣,搬到了公寓大廈裡,首次一同參與了管委會一起操辦的普渡團拜,一整排長桌擺開甚是壯觀。在七月十五的下午午時準時開拜,香煙味裊裊瀰漫,左右近鄰同時也在祭拜著,感受到眾人的心意凝結一齊,信仰的力量讓我們在此時此刻,與靈界眾生產生連結。
我感受到的不是敬畏,而是一種誠摯感恩的心意:「我們感謝這一年的富足,祈求平安豐盛地度過接下來的日子」,並把我們的富足與眾生共享。一顆顆與萬物相敬共榮的心。
這一天,也別忘記拜會我們居住地周邊的福德祠,土地公公、婆婆,我們的大里長伯。祈請里長伯保佑居住的安寧與亨通,讓我們的下半年也能過得順遂平靜,像是做著日常的敦親睦鄰一般。我想在這一天,也是與靈界眾生友好的日子,因為我們歡喜分享、誠心祭拜,是一個善舉的促成。
而這樣的心意,讓我心中滿是歡喜,並帶著這樣的歡喜心去分享自己的所得,度過這個感恩的月份。這層感念,轉化了過往在眾人繪聲繪影的說法下的那份恐懼,使這個月份的意義對我而言也帶著滿滿的意涵,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