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他們的掙扎與接受(一)

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


你可以將本篇文章當成影評、書評或者為一則簡易的分析評論。

因大學唸的是中文系,碩士班也是念語文相關的系所,其中一堂課可以以電影當作分析文本來做為報告主題。因此我便選擇了《聽說桐島退社了》。

由於是從課堂小論的報告形式改編的,因此仍有許多行文會看起較文鄒鄒,敬請見諒。

進入文章前,建議每篇可以搭配高橋優的《太陽依舊昇起~》來觀看會更有感覺喔。



另外給大家看一下我當年自已用小畫家弄出的人物關係圖以及電影公司精緻的人物關係圖:




摘要


《聽說桐島退社了》中展現相當多人際關係的相處,以及自我成長、自我認同的部分,本篇文將探討電影中角色關係的掙扎,他們對於春青姿態的接受救贖,校園不僅是小型的社會,社會中人與人的摩擦也隨著個人價值所認定。本篇前言中簡介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概要,第二章「校園生態鍊」以電影中人物角色的行為分成三部分:1.無形歧視者、2.未來焦慮者、3.追尋夢想者來分析探討,第三章「角色的掙扎救贖與成長接受」針對有所救贖的三位角色來分析他們各自的救贖與救贖方式,第四章為全文結語。


一、前言


  電影《聽說桐島退社了》的導演為吉田大八[1],是2012年在日本上映的校園青春電影,此片獲得各大獎項殊榮,改編自朝井遼[2]的同名小說《聽說桐島退社了》。雖然標榜青春電影,但不只是一部高中青春校園電影,片中更藏有校園群體中人際關係的問題。片中敘述著一位校園風雲人物桐島無故的消失,在校園內造成如蝴蝶效應[3]的漣漪,周遭的朋友、女友甚至連毫無相關的「下層」同學也受到影響,他不僅牽動著其他人的作息節奏,更慢慢的造成校園內秩序的瓦解,讓原本過著安穩各層的人,要去重新找尋自我價值的存在。

  本片傳達了很多議題,如校園為現實社會階級的縮影,造就了一種假想的上下層分級,因而導致校園中無形的歧視跟隱形的霸凌。以及高中生對本身未來的焦慮感,無法摸索出自己的興趣,在校園同儕生活中都是以崇拜和模仿,只能過著汲汲營營、盲目追求他人影子的生活。但仍有對自己興趣默默耕耘的學生,在同儕間低調堅持自己夢想,不徬徨也不退縮的在青春留下自己的註記。在這場校園混亂中依然有人得到了救贖,邁出腳步跨越因「桐島消失」所帶來的陰霾。

  本文將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淺析高中生的歸屬感和自我實現;佛洛伊德的認同作用、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探討高中生的自我認同、同儕關係。也會分析片中悲劇式角色如何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贖、釋放、解脫或自由。



[1]吉田大八:1963年生,日本電影導演、編劇,畢業於早稻田大學。1987年進入影視業,2007年導演處女作《苦妹.喪姐.連環圖》,於2012年執導《聽說桐島退社了》獲得第36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三個獎項。

[2]朝井遼:1989年生,日本小說家,畢業於早稻田大學。2009年推出《聽說桐島退社了》獲得小說昴新人獎。2012年憑《重生》入圍第147回直木獎,2013年更憑《何者》與安部龍太郎瓜分第148回直木獎,成為目前史上第二年輕得獎者,以及第一位平成年間出生的直木獎得主。

[3] 指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聽說桐島退社了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