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0003】複盤 專案效益評估、成本改變原因、目標客群設定與特定市場活動

寫到第三篇,覺得我在文字紀錄掌握上並沒有非常精準呈現出「複盤」。

現在這些文字類似工作反思、思考紀錄,沒有我預期的複盤狀態,如PDCA那樣的修正、調整、隔日執行。

  

【專案效益評估方式】

針對近期即將到來的萬聖節,我回顧了去年,想要從之前做的內容進行優化;而開始去評估去年做的成效。發現去年沒有留下太多紀錄,倒是總結了一些經驗。

 

以我執行的飯店專案為例,成效評估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事前宣傳、產品設計。

這兩點做的好可以直接反映在當下的餐飲訂位與預估住房率。

舉例活動日期為10/01~10/31,在九月曝光宣傳時,即造成網路討論與訂位成長。

這也是一般公司經營者最想看到、即刻帶來營收的狀態。

 

第二階段:活動檔期進行當下

這時候客人開始來體驗、回去與親友分享;要監測風向,看客人評語是好是壞、有何建議。

有些產品一開始推出可能乏人問津,但有一位網紅來體驗、在他自己社群曝光後,讓訂位量直線上升,而彌補第一階段的不足。(這時可以判斷第一階段缺少的是宣傳)

或是網紅曝光之後,客人大量前來消費、負評卻越來越多,考量有兩點:

1. 產品本身設計不佳,禁不起大量客人考驗

2. 服務量能不足以應付如此大量的客人,造成服務品質下降。

這兩這差別可以從客人的評語中辨別出來。

 

第三階段:活動結束後的下一週期

當客人在活動結束之後,會期待下一波開放,整檔活動才會是成功。若是節慶類活動專案,通常要等明年才會知道。

比如飯店聖誕節布置,若聖誕活動、氛圍營造的好,客人可能明年聖誕會再過來飯店入住體驗,但這些都需要時間累積。

 

在飯店大廳擺一顆兩層樓高聖誕樹、耗去不少經費,能不能在第一階段「訂房」就能完全掌握哪些客人是因為聖誕樹而來訂房?(而且這些客人的消費還可以打平這些布置支出)可以,但有難度。特別是當有客人留言「來了飯店才知道有聖誕樹」,也會被檢討否宣傳不足。

 

【成本差異原因】

廚房因為食材成本被檢討。主廚反覆說著:是行政總主廚指示要brabrabra,造成成本提高。個人認為這樣的用語,完全就是把鍋甩給行政總主廚、挖坑給他跳。

 

食材成本漲跌有許多原因:

1. 原物料上漲:菜價、肉價、海鮮、雞蛋……太多都會因為天氣、市場狀況而有起伏。(如颱風天葉菜類漲價、禽流感蛋價漲、寒暑假學校沒開學,讓蛋價跌;進口食材因為關稅貿易政策漲價)

2. 食材本身管控:原本預估100組來客數,結果只來50組,造成食材浪費、成本增加

3. 行銷活動:優惠活動打折,造成商品營收降低、相對成本上揚

4. 商品本身成控:在商品組合中,一定有利潤高(酒水/小菜)與利潤低(肉類大菜)互相搭配,若搭配不當、商品售價成本之間未控制好,總體成本上升。

 

使用以上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大略可以推出幾個原因。倒也不是只屬於「某人」的過失了。

 

【開團與票券市場】

這部分我還沒完全了解,關於票券在市面上流通會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收益管理單位非常不喜歡有票券在市面上、每次旅展結束後,接著就是要想辦法去化這些票券。之前有問過,不過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還是不太清楚。

另外也無法理解不開團販售的原因。撇除現在開團是顯學,大家都在開團購、搶生意,我們要跟風之外。(事實上我也不認同為了跟風而跟風)

收益認為「開團」會破壞商品的市場價值。因為「團購」最初概念就是從「大量買進」、「以量制價」的方向延伸出來,造成「團購比較便宜」的既定印象。因此收益認為我們提供的優惠價必須穩固2B市場,不能輕易把這個價格跨足到2C。

但是當我限時、限量;操作一波快閃活動,造成口碑效應宣傳,在我行銷的認知裡,所謂「減少的收入」其實就是我的行銷費用。並且也因為控價控量,對於價值破壞有限、反而會讓客人敲碗下一次。

 

也許以後的我就會懂了吧。

 

【目標客群設定】

針對即將到來的一年一檔行銷活動,收益管理倒是用另外一個方式取巧、與團購市場合作。不過這波操作我也看不懂了,因為這樣的方式幾乎完全排擠掉散客市場。

在我的認知裡,同一商品可以使用不同價格策略、分別吸引不同的消費族群。但這次商品設計太針對性、太單一,而我們參與的市場活動,我個人認為散客為大宗、其次才是企業客、團購主。

  

我有點不太看好這一次的活動營收。但也有可能我錯估了,就等活動結束後見真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