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奪勢-82

    太多的自我會帶來不幸

     

    「所以今天不是咖啡日?」王破試探性的發問。

    「早上喝過了,所以現在該是喝茶就好的時候。」朋友順手拿起了湯匙,將自己的一片土司上塗了厚厚一層巧克力醬,然後邊吃著土司,邊看著王破,等著他說些什麼。

    「我遇到佛法的問題。」王破簡單的開了頭:「對於佛法來說,區分內道和外道的差別是什麼?」

    「我以為以前有向你解釋過這問題,而且以你的資質來說,不至於搞不懂或是分不清或是忘記。」

    「沒記錯的話,是以有沒有發大菩提心來做區別嗎?」

    朋友再次露出欣慰的表情:「是的。」然後舒展開眉頭看著王破,一臉「所以你的問題是?」

    「如果以大菩提心來區別,那麼阿羅漢,或者說是小乘行者,他們算是外道嗎?」

    「問得好,這問得算深入。」朋友點了點頭說:「小乘和大乘的差別,確實也是有沒有發大菩提心,所以該不該把小乘看成是外道?在這之前,先來瞭解一下小乘行者有沒有菩提心這件事好了。

    「一切的修行如果都是一樣的,那麼,小乘和大乘的差別就大概會是發心的差異。假設有一大乘行者和一小乘行者所處時空相同,他們眼中所見都是無量無邊的世人,這些世人皆有苦,那麼,小乘行者就像是一尊佛像在一座寺廟裡,世人必須要有緣到該間寺廟,並且走進去,並且精準的在小乘行者面前精準的提出需求,然後小乘行者會再看機緣是否洽當,真的是洽當了,才會出手救苦。

    「但大乘行者不同,他會直接走入人群,盡一切所能的去幫助所有的人,不論世人是否求他,沒求的他也要救,更何況是有求的。這樣的差異你能明白嗎?」

    王破稍微思考了一下,點了點頭,然後又有了點疑惑:「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在苦之中,不一定會想要被救啊?這樣說來,小乘行者的做法不是比較正確嗎?」

    「若只有因緣湊巧的才救,這個世界不會進步。」朋友語氣堅定的說:「看過漫畫嗎?還是小說?那種主角為了讓自己所處的村鎮或是自己的歸屬而到處忙碌著各式各樣的事情,然後逐漸變強,大家也越來越有向心力,一起走向美好未來。這種行為就有點像是大乘行者,但當然還遠遠不及,只是有點像而已。

    「但你想過嗎?為了整體美好,所以自己要付出極多,要甘心去做,像個傻子一樣的去做,不求回報的去做,最後還可能被大家嫌,但也毫無怨言,這有多困難?」

    「非常困難。」

    「但大乘行者就是會這麼做。因為他發了這麼大的願,也因為這樣,未來才會有變好的可能。

    如果你只是一尊不會動的佛像,等著別人來,那麼問題就會永遠一直發生,而且可能越來越多,到最後,甚至會想說,那尊佛像在那邊也沒什麼用處,不如融掉去賣錢好了。」

    「等等,但如果被大家嫌,為什麼還要做呢?」

    「這當然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而且還是很開始就會修到的喔,我想一下,這是六度之中的佈施度。說到六度啊,佛經裡有說到,雖然六度是六個不同的面向的修行,但是不論在修其中的哪一度,都會同時需要修到其他的五度。

    以你說的這個狀況,在佈施度裡就有說了,有時候佈施度會同時要修忍辱度,例如有人向你討一隻眼睛,於是你把你的一隻眼睛挖下來給他,他卻嫌你的眼睛又臭又髒。

    你說,這狀況是不是還要修忍辱啊?

    若你沒圓滿的修行,或是你只修其中一度,那所能做的就非常有限。

    一個關鍵是,你要成就什麼,就要付出什麼。所以學佛,意思就是要成佛,要學佛的一切去成為佛,對吧?那麼,你就是要成就佛果。要成就佛果,就要付出非常的多,所謂捨頭目腦髓,也不只一世要如此做,而是生生世世,這之間可以慢慢修,修到最後能夠心甘情願的去捨,那才算是完成六度之一。

    所以再深入一些的重點:要不要成佛。」

    喝了口茶,朋友微微放空了幾秒的樣子,又說:「不過剛才你的問題應該是如何區分內道和外道。而這因為牽涉到菩提心,所以就被我自己扯遠了。」

    王破急忙揮手制止:「且等等,我覺得這樣已經夠我無法消化了。」

    朋友善解人意的馬上閉起了原本已微張要繼續說下去的嘴,改為拿起茶杯再喝一口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