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8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牛車來去》下篇-從以前的典妻制度,到現在代理孕母!從古代的典妻制度解析人類生育觀念的演變

raw-image
承如上篇所言,雖說《牛車來去》當中的角色多溫柔敦厚,大大緩衝了大時代造成的擠壓力度,但也不難發現舊時代「傳宗接代的責任」卻是貫穿全劇主旨「借腹生子」的最大導因,當時的社會風氣對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與生育責任,都在在顯現出女性被時代擠壓的痕跡,而時至今日,生育的責任在現代人眼中逐漸淡薄,對生育的責任與觀念也因應時代而有所變遷。



眼下高漲的房價迫使許多中產階級在購房和生育之間做出抉擇,生育的成本之高也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生育與個人人生連結的意義」,而非僅僅是傳統觀念下「為了生而生」所帶來的家族責任。


因此,我們將聚焦於「借腹生子」的母題,從古代的「典妻制度」聊到現代的「代理孕母」,探討相同的生育需求下,女性意識的提升,讓最初使女性毫無人權的「典妻」轉變到現今爭取人權所衍生出來的「代理孕母」,這當中的轉變也恰巧說明了其實“制度是貼合人類觀念的產物”,故此只要觀念與女生自主意識的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代孕的制度也會如同婚問題一般,逐漸去完善人類的需求與觀念。






古代版的借腹生子:典妻制度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公視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第二個導致阿春借腹生子的因素:「傳宗接代的觀念」。



(1) 什麼是典妻制度?


「借腹生子」並非日治時期特有的現象,現今也存在,如代理孕母的爭議就是一個例子。若回溯至古代,則稱為「典妻」。這個詞最早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稱謂還是「質妻」或「雇妻」。字面上看,「質妻」的「質」來自質押的意思,而「雇妻」則指的是雇用,兩者與後來的「典妻」都有相似之處,反映了自古以來人類對生育的需求。


「典妻」制度的出現,主要發生在貧困家庭無法養活妻子時。他們會將妻子典賣給無法生育的富人,而富人的妻子又不允許他們納妾。於是,這些富人會給窮人一筆錢,將其妻子帶回家,讓她代為生育。孩子生下來後,妻子便可返回原夫家,而孩子則留在富人家中,成為他們的子嗣。這種安排看似一種臨時的婚姻形式,但其中的差別在於「典妻」、「質妻」和「雇妻」的條件略有不同。






典當、抵押、質押的區別

典當與抵押和質押的區別:典當與抵押和質押均是因合同的約定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係,都體現或反映了商品現實的動態流轉過程,因此具有基本的共同點。

三者都是以藉貸合同的存在為前提。無論典當,還是質押、抵押都是以債權人支付款項,債務人得到借款為內容。

三者都有擔保的含義。債權人一旦支出貸款,所擔心的是債務人能否歸還款項。如何保證債務人歸還借款,就成為藉貸關係中的核心問題。


「 典 」字在法制上本有二種意義,一為「典當」,一為「典賣」。


➊ 典當:具有擔保的性質,演進為今日民法上的「質權」(擔保物權)及當鋪業(押當營業)的「典」。

➋ 典賣:後者則有類似於買賣的性質,演化為今日民法(第911條)上典權制度

「典賣」的「典權」:指出典人將自己所有的不動產交由典權人,典權人向其支付一定典價後對出典「不動產」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典權為「用益物權」,而下方探討的皆為「擔保物權」中的質權和抵押權,當中的典當為「質權」。



為了更清楚地理解這些概念,我們需要簡單解釋一下「典」和「質」的區別。在古代,這兩者的意思相近,都涉及典當、質押或抵押。簡單來說,典當和質押指的是當你將一件物品交給當鋪老闆,換取一筆錢,等還錢後才能取回該物品。而「典」還有另一個意思,即典賣,這更接近現代法律中的「典權」,是買賣性質的交易,不需贖回。因此,「典妻」的典就是基於典賣,意思是丈夫將妻子的「使用權」和「收益」賣給他人,使用權指的是生育,收益指的是孩子。當孩子生下後,妻子就可返回,而無需再贖回她。


「質妻」則不同,生完孩子後,丈夫必須還錢才能接回妻子;「雇妻」則像是雇用勞力,完成工作後不需再歸還報酬。此外,典妻根據期限長短分為「長期典妻」與「租妻」,前者通常超過三年,後者則為一年或兩年。



(2) 典妻的殘酷


這種制度顯示了古代女性地位低下,女性被視為與物品無異。契約中有出典人的畫押、有典權人的畫押,唯獨沒有妻子的畫押,她無法表達任何意見,也無權拒絕。


典妻的本質就是一種短暫的婚姻形式,有時甚至伴隨的迎娶儀式,也只是為了給孩子正名,讓他們能被視為受典者的合法子嗣。因此,這些儀式不過說穿了是社會為了保障血統而設的表面功夫,實際上反映出的是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無助地位。


典妻制度的殘酷,不僅在於女性像物品般被買賣、任人擺佈,更嚴重的傷害是與親生骨肉的分離。在典賣期間,許多契約明確規定,女性不得回到原夫家探視自己的孩子。這意味著,若契約期限為三年,這段時間裡,除了生育,她還得擔任女傭,負責洗衣、打掃等雜務,供典權人家使喚。這種處境對於女性而言,不僅是身體的勞役,更是心靈上的煎熬。


在這些家庭中,原配妻子往往會成為典妻的最大壓力來源。以小說《為奴隸的母親》為例,書中的元配妻子對典妻春寶娘充滿嫉恨,不僅出言羞辱,甚至將她比作任人玩弄的母狗。這種恨意來自於無法生育的自卑和嫉妒,但卻不敢向丈夫發洩,最終轉移到典妻身上。而這些侮辱和打擊,典妻只能默默承受,因為她的身份與地位無從反抗。


更殘忍的是,當孩子出生後,雖然孩子並不由典妻撫養,但她畢竟是孩子的親生母親,這種血緣上的情感無法輕易切斷。當她完成生育任務,離開這個家庭,回到原夫家時,她不得不再次面對與親生骨肉分離的痛苦。這樣的經歷,在典妻制度下反覆上演,無數女性因此陷入情感和身份的雙重困境。


在某些故事中,典妻的處境可能稍微好一些,比如劇中的阿春。儘管她和元配千佳之間有些矛盾,但千佳並未過多為難她,甚至在公婆的庇護下,她相對平靜地度過了這段時間。然而,對阿春來說,真正的折磨來自於與孩子的分離。孩子成為她與千佳之間的核心爭端,千佳擔心阿春會試圖奪回孩子,而阿春則忍不住想偷偷看望自己的親生骨肉,這種矛盾永遠圍繞著孩子打轉。


透過這些現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典妻制度的根本目的完全建立在女性的「生育功能」之上,而非出於性需求或婚姻上的擴展。若是為了性需求,古人完全可以選擇青樓,而若想多娶一個妻子,納妾也完全合法。正因如此,典妻的選擇通常都是那些已經證明具備生育能力的女性,甚至契約中也會明確要求對方具備這一條件。






古人為什麼這麼在乎傳宗接代?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公視


那麼,究竟為什麼古代社會對於傳宗接代有如此深的執念?這背後所折射的,不僅僅是家族延續的需求,還有社會制度與家庭觀念的深層影響。


(1) 傳宗接代的執念,不只生子,還要生兒子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反映了傳統社會中「傳宗接代」的強烈觀念。我們如果回到農業社會的背景來看,這一觀念不僅僅是文化上的執念,更是經濟和生存的需求。以佃農為例,他們沒有土地、沒有生產工具,甚至連牛也沒有,耕種全靠人力。因此,生兒育女是增加生產力的唯一途徑。生得越多,勞動力越多,家族在農業社會中便更具生存優勢。在當時的社會結構中,子女被視為延續家業的核心,農民世代相傳,持續耕種。


至於大地主,生兒育女的目的則在於繼承土地。土地是珍貴的資產,能代代相傳,因此地主需要子嗣來繼承家業,確保家族的財富不流入外人手中。這種「肥水不落外人田」的觀念成為古代社會對子嗣傳承的執著來源之一。



此外,古人對「長生不老」的渴望,也深刻影響了傳宗接代的思想。在古代,由於醫療條件落後,人們平均壽命不長,大多僅活到30歲左右。雖然無法實現長生不老的夢想,古人卻通過生育來延續自己的生命。他們相信,自己的生命可以通過子孫不斷延續,實現一種象徵性的「永生」。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父母將子女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而非獨立的個體。現代家庭中父母將未竟之夢託付給子女的情況,也可以追溯到這一古老的觀念。


在這樣的傳統觀念下,古人對「傳宗接代」的重視不僅限於子嗣的繁衍,還特別強調生育男性後代。劇中人物多次提到「傳香火」,這指的就是延續家族的香火,並且在古代觀念中,只有男性才能承擔這一重任。這種性別偏見的背後,部分原因來自於農業社會中的生理需求。男性在體力勞動上有先天優勢,更適合從事繁重的農業工作。另一方面,女性出嫁後,便成為夫家的成員,與娘家再無直接的關聯。因此,家族延續、香火繼承、自家的祖先祭拜等,成為了男丁的責任。


這種重男輕女的觀念也體現在古代的財產繼承制度上。例如,許多家庭的祖母輩常認為女性不應分家產,因為女性沒有傳宗接代的責任,財產終究會隨著出嫁流入夫家。這一觀念延續了幾千年,深深影響了家族結構和財產分配的方式。



(2) 古人為了傳宗接代花招多?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還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制度,如「接竹篙」即兄弟之間的婚姻繼承制度。當一位丈夫去世後,他的弟弟會娶寡嫂,這種婚姻方式的根本意義在於保護家族財產和女性的地位,但本質上仍將女性視作財產的一部分。這種習俗在古代的遊牧民族如匈奴中也很普遍,甚至連王昭君在嫁給匈奴首領後,還依據他們的習俗,先後嫁給了兩位繼任的單于。這種「夫兄弟婚」制度的存在,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地位低估,也顯示了家族內部對財產的控制。


除了「接竹篙」,古代還有許多為了保證家族延續的做法,例如「抽母豬稅」和「招贅」。如果家中只有女兒,沒有兒子,便會選擇讓女兒「招贅」,並約定女婿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要跟外公姓,並繼承外公家的財產。這種方式雖然能保證家族香火不絕,但同時也增加了家庭的複雜性。


此外,古代還有「帶神主牌出嫁」的習俗,即當女子家中無兄弟繼承,父母雙亡時,女子會將娘家的神主牌帶到夫家,並在婚後每逢節日獨自祭拜娘家的祖先。這種做法再次強調了家族延續的重要性,即便是在婚後,女子仍需承擔對娘家的祭拜責任,但這些神主牌通常被放在次要位置,無法與夫家的祖先享有同等的祭拜待遇。


古人對傳宗接代的種種安排,從典妻、招贅、抱養,到雙姓繼承、帶神主牌等,皆反映了他們對血脈延續、財產保護及家族榮譽的執著。這些做法雖看似繁瑣,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疑是家庭與社會制度的重要支柱。



(3) 香火不能斷的執念:因為不想被忘記


若單從「香火不能斷」「祖先會沒人拜」這樣的觀念來看,確實抽象地令人難以理解古人為何執念於“死後要有人祭祀”,拋開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來說,其實人類只是「不想被忘記」,好比我們對偉人最高的敬意就是將其“建廟祭祀”,祭祀成了確保我們被代代記得的方式,所以香火傳承也算是一種古人希望自己不被忘記的執念。





現代版的借復生子:代理孕母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公視


時至今日,人類對生育的觀念已逐漸趨於開放,許多LBGTQ族群與患有不孕症或無子宮女性的生育需求,可以藉由科技的進步,透過試管嬰兒、代理孕母...等方式實現生育需求,雖說台灣目前的人工生殖法案還不盡完善、代孕也有許多爭議,但是由此可見,女性對生育愈來越朝向自主性,不再像古代為生育飽受迫害。


代理孕母的議題常引發爭議,反對者擔心它可能將女性繼續困在「生育工具」的框架裡。然而,隨著同性戀者,特別是男同性戀者,對生育的需求增加,代理孕母的存在變得不可忽視。對於這樣的議題,我其實沒有太多反對的意見。正如我之前在討論《阮氏壁花與他的兩個男人》時提到的,婚姻制度並非一開始就建立在一對一的愛情關係上,而是隨著時代演變應對著社會的需求。自古以來,婚姻制度的存在便是為了服務人類,從早期的政治聯姻到現在的情感基礎,這一制度不斷發展。我認為,生育也類似,它有其功能性,同時也必須面臨變革。



(1) 以前為了生育沒人權,現在為了人權要生育


制度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而設立的,隨著觀念的改變,需求也隨之改變,制度自然要隨著調整。過去,女性曾被視為純粹的生育工具,這體現在像「典妻」這樣的制度中,女性完全沒有選擇權。但今天的代理孕母,已經不是單純的工具性角色,而是應對部分女性無法自然生育的需求,甚至是為了滿足同性戀者對於家庭的追求。


這一轉變反映了從「無人權」到「爭取人權」的過程。


科技的進步讓那些面臨生育困難的人也能實現擁有孩子的夢想,因此,儘管表面上看似同樣的生育行為,但其背後的制度已經隨著時代的觀念不同而做出調整。最根本的問題不在於制度本身,而在於每個人是否清楚自己為什麼要生孩子,生育對自己人生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常常被忽略,許多人只是隨波逐流,沒有深入思考。例如,傳統觀念強調「傳宗接代是責任」,於是人們便追隨這種觀念生孩子,卻從未真正問過自己,為何要生育?


生育的背後,往往蘊含著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古時候的人可能更容易把生小孩當作生命意義的一部分,因為那時候的社會沒有太多的自我實現機會。但在現代,這樣的觀念逐漸改變了。許多人開始思考自己想追求什麼,不再只是為了生育而生育。如果沒有深入思考,人們的行為其實可能只是出於生物本能,而非經過理智的選擇。


同時,也有一些人是因為人生中找不到其他目標,才選擇生小孩。古代的傳統觀念強調生育的重要性,很多女性因此覺得,當她們無法在事業上找到施力點時,至少可以透過生育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樣的社會壓力,在現代女性越來越強的情況下逐漸減弱,隨著兩性平等的提升,越來越多女性選擇不生育,因為她們更希望成就自我。




(2) 階級難翻轉,生出來的小孩只能淪為階級複製的犧牲品?!


然而,現今的年輕人普遍對生育興趣不大,原因不外乎社會階級的複製。對於普通上班族來說,無論多努力,一輩子也可能無法負擔房產,更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出生在這樣的世界。而相反地,那些富有的地主家庭,孩子根本不用努力就能繼承豐厚資源。這讓許多人覺得不如讓悲劇在自己這一代終結。再加上土地和房價問題,如今房子昂貴,許多人因此不敢生育。我有個律師朋友,收入不錯,但他和妻子面臨著選擇:要麼買房,要麼生小孩,兩者只能選一個。這不僅反映了生育與土地問題的聯動性,也顯示出當前社會的資源分配壓力正在逼迫人們重新審視生育的意義。


儘管如此,許多人仍然抱持著傳統的觀念,認為有房、有車才有安全感,認為人生只有在有了孩子後才算完美。然而,在高壓的資本剝削之下,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見生存的本質,也開始重新思考生育對個人的真正意義。這些反思讓我們的思想逐漸反轉,不再盲目跟隨所謂的「傳統責任」,而是開始探索自己對生命的期許和價值。


我認為,這並不是所謂的「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一代不同一代」。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同的社會氛圍,並反映出各自的價值觀。就如婚姻形式的演變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生育的意義也在不斷改變。而這種變化並非批判某個時代的觀念,而是希望我們能理解時代背景與環境所帶來的壓力。





《牛車來去》這部劇雖然講的是古代的借腹生子,但其中反映的兩大議題——土地分配不均造成的貧富差距,以及生育觀念的演變,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我們。這些問題並非過去的產物,現今的社會同樣在面臨著相似的壓力。台灣的土地分配和房價問題依然無解,而這些外部壓力正逐步擠壓著現代人,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


這些社會層面的外部衝突,其實也是戲劇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戲劇本身往往反映出我們最真實的生活,提醒我們個人的選擇並不總是完全自由的,很多時候都是外部社會的壓力所迫。透過這些討論,我希望大家能以同理心來看待他人的觀念和選擇,而非批判。就像《牛車來去》一樣,站在同理的角度,理解這些困境和問題。



最後,我想說,《牛車來去》是一部既殘酷又極具溫暖的作品,真誠地推薦給大家。這部劇讓我們反思生育的意義、土地的分配不公,這些問題雖然目前可能無法立即改變,但至少可以啟發我們思考,並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價值觀。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牛車來去》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35 《牛車來去》下集:人類為了傳宗接代無所不用其極,竟然還把自己的妻子典當給別人生小孩?!從古代的典妻制度到現在的代理孕母,談人類生育觀念的演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再不台就悲劇平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