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何在研究生活中突破舒適圈,Push Science的Boundary?】

在研究生涯中,我們常以為掌握某套理論工具後,只要不斷深挖,就能成為學術領域的佼佼者。然而,正如程光老師所言:「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那麼這個系就會漸漸變成主要Teaching的系。」這提醒我們,學術的生命力來自於不斷探索未知,而非固守已有的知識體系。

以下分享碩博士生在研究中常見的錯誤思維,並提供三步驟,幫助你擺脫舒適區,在學術發展中持續突破邊界,推動學科進步。



▋三個常見錯誤:被舒適區困住的研究陷阱

  1. 固守傳統知識,忽視新領域的興起
    有些研究生會認為只需掌握一套理論工具,將問題深入探究,就能產出高質量的研究。這種「一套拳打到老」的心態,讓我們忽視了新興技術和跨學科合作的可能性。
  2. 專注於細節,卻失去整體視野
    研究中的細節固然重要,但過度專注於優化現有解法,容易讓我們忽略更有潛力的新方向。研究若只在已知領域內反覆打磨,終究無法推動學科的進步。
  3. 習慣做舒適區內的題目,避免文化衝擊
    跨領域研究需要面對新工具和新思維模式,這對熟悉數學、統計等傳統學科的人來說,是一種文化衝擊。許多人選擇留在熟悉的領域,避免挑戰未知的領域。

▋三步驟:突破舒適圈,推動研究邊界

1. 培養跨領域思維:連結傳統與新興技術

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如生成式AI、深度學習等,為傳統學科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培養跨領域思維,能幫助你將數學和統計工具應用到新興領域,探索更具潛力的研究方向。

實踐建議:

  • 每月固定閱讀一篇跨領域的論文或技術報告,拓展視野。
  • 主動參加AI、資料科學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了解最新趨勢。
  • 嘗試將數學或統計工具應用於生成式AI或其他新興領域,進行跨界實驗。

2. 聚焦「未來需求」:預判學科的發展趨勢

預見學科的未來發展,能幫助你提前進入成長領域。程光老師的話提醒我們,不要只研究現有的問題,而是思考哪些領域的問題在未來會變得重要。

實踐建議:

  • 與業界專家保持聯繫,了解技術前沿及未來的需求。
  • 在設計研究計畫時,考慮未來3-5年該領域的發展趨勢。
  • 多與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合作,將自己的專業融入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研究議題中。

3. 擁抱不確定性:在文化衝擊中成長

面對新技術的挑戰,研究生必須學會擺脫舒適區,接受不熟悉的知識和思維方式。這可能帶來挫敗感,但也是成長和創新所不可避免的過程。

實踐建議:

  • 每年選擇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學習其基本知識與核心問題。
  • 嘗試參與跨領域的合作專案,體驗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
  • 在研究過程中接受試錯,將每次挫敗視為學習的契機,而非失敗。

▋結語:打造推動學科進步的研究力

突破學科邊界需要跨領域的思維、前瞻的視野和擁抱不確定性的勇氣。未來的學術發展不再是「一套拳打到老」,而是需要持續探索新知識、接受文化衝擊,並主動Push Science的Boundary。

  • 在跨領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讓傳統工具在新領域中煥發新光。
  • 聚焦未來的研究趨勢,為你的學術生涯創造更多的機會。
  • 用開放的心態面對未知的挑戰,讓每次挫折成為學習的動力。

掌握這些心法,你將不僅能在碩博士生涯中脫穎而出,還能為學科的未來進步做出貢獻。Push Science的Boundary,不僅是為了個人成就,更是為了讓知識不斷前進、讓學科始終保持活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