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研究生活中突破舒適圈,Push Science的Boundary?】

更新於 2024/10/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研究生涯中,我們常以為掌握某套理論工具後,只要不斷深挖,就能成為學術領域的佼佼者。然而,正如程光老師所言:「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那麼這個系就會漸漸變成主要Teaching的系。」這提醒我們,學術的生命力來自於不斷探索未知,而非固守已有的知識體系。

以下分享碩博士生在研究中常見的錯誤思維,並提供三步驟,幫助你擺脫舒適區,在學術發展中持續突破邊界,推動學科進步。

raw-image



▋三個常見錯誤:被舒適區困住的研究陷阱

  1. 固守傳統知識,忽視新領域的興起
    有些研究生會認為只需掌握一套理論工具,將問題深入探究,就能產出高質量的研究。這種「一套拳打到老」的心態,讓我們忽視了新興技術和跨學科合作的可能性。
  2. 專注於細節,卻失去整體視野
    研究中的細節固然重要,但過度專注於優化現有解法,容易讓我們忽略更有潛力的新方向。研究若只在已知領域內反覆打磨,終究無法推動學科的進步。
  3. 習慣做舒適區內的題目,避免文化衝擊
    跨領域研究需要面對新工具和新思維模式,這對熟悉數學、統計等傳統學科的人來說,是一種文化衝擊。許多人選擇留在熟悉的領域,避免挑戰未知的領域。

▋三步驟:突破舒適圈,推動研究邊界

1. 培養跨領域思維:連結傳統與新興技術

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如生成式AI、深度學習等,為傳統學科帶來新的挑戰與機會。培養跨領域思維,能幫助你將數學和統計工具應用到新興領域,探索更具潛力的研究方向。

實踐建議:

  • 每月固定閱讀一篇跨領域的論文或技術報告,拓展視野。
  • 主動參加AI、資料科學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了解最新趨勢。
  • 嘗試將數學或統計工具應用於生成式AI或其他新興領域,進行跨界實驗。

2. 聚焦「未來需求」:預判學科的發展趨勢

預見學科的未來發展,能幫助你提前進入成長領域。程光老師的話提醒我們,不要只研究現有的問題,而是思考哪些領域的問題在未來會變得重要。

實踐建議:

  • 與業界專家保持聯繫,了解技術前沿及未來的需求。
  • 在設計研究計畫時,考慮未來3-5年該領域的發展趨勢。
  • 多與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合作,將自己的專業融入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研究議題中。

3. 擁抱不確定性:在文化衝擊中成長

面對新技術的挑戰,研究生必須學會擺脫舒適區,接受不熟悉的知識和思維方式。這可能帶來挫敗感,但也是成長和創新所不可避免的過程。

實踐建議:

  • 每年選擇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學習其基本知識與核心問題。
  • 嘗試參與跨領域的合作專案,體驗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
  • 在研究過程中接受試錯,將每次挫敗視為學習的契機,而非失敗。

▋結語:打造推動學科進步的研究力

突破學科邊界需要跨領域的思維、前瞻的視野和擁抱不確定性的勇氣。未來的學術發展不再是「一套拳打到老」,而是需要持續探索新知識、接受文化衝擊,並主動Push Science的Boundary。

  • 在跨領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讓傳統工具在新領域中煥發新光。
  • 聚焦未來的研究趨勢,為你的學術生涯創造更多的機會。
  • 用開放的心態面對未知的挑戰,讓每次挫折成為學習的動力。

掌握這些心法,你將不僅能在碩博士生涯中脫穎而出,還能為學科的未來進步做出貢獻。Push Science的Boundary,不僅是為了個人成就,更是為了讓知識不斷前進、讓學科始終保持活力。

avatar-img
524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劉瀾在《學習力30講》中提到的「理論之鐘」概念,來自社會學家卡爾威克 (Karl Weick) 的時鐘隱喻,對於研究生的學術思考和研究策略非常有啟發。該理論指出:任何社會行為的理論,都無法同時滿足以下三項要素: 普遍性 General (12點鐘):理論能夠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情境。 準確性 Acc
研究團隊的運作不僅仰賴成員的專業能力,更需要有效的知識管理。李育輝老師在《組織行為學》中提到,知識管理不只是寫成員工手冊,而是收集、儲存與共享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並幫助大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的人」。 在碩博士研究的環境中,如何讓新加入的學生快速融入、有效利用資深成員的經驗,並達成互助合作,是每位指
研究生生活需要在繁忙的研究、生活支出和少量的閒暇時間間找到平衡,而這種「資源搭配」的概念,與薛兆豐老師在其經濟學課程中探討的「資源效用」密切相關。透過適當的資源配置,我們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研究、提升生活品質,甚至為未來創造更多機會。這篇文章將探討研究生如何透過資源搭配來最大化時間和精力的價值。
「錯信漏斗 (The Funnel of Misbelief)」描述了人們逐漸陷入陰謀論思維的過程,這個模型來自萬維剛老師的菁英日課。看似與碩博士生的研究生活無關,但其實,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容易不自覺地掉入類似的「錯誤思維陷阱」。當研究走入瓶頸、遇到挫折時,某些思維模式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本文將解析研究
對碩博士生而言,研究不僅需要知識和技能,更需要長遠的視野與清晰的方向。少了這些格局,我們容易陷入短期的瓶頸或迷茫,做選擇時也會不知所措。本文將探討研究生常犯的三個錯誤,並提供三個步驟,幫助你建立自己的格局,在日常研究中找到長期的方向感。 ▋三個常見錯誤:困在眼前,忽視長遠 短期導向,忽略長
「沙特認為這世界上只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我之外的宇宙萬物”,稱為“已存在物”;第二種是“我自己”,我這個主體;第三種就是“他人”。」 「已存在物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本質與價值;已存在物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分別。」 「把外在世界的一切,救它本身的狀態去看待,就是在已存在物。」
劉瀾在《學習力30講》中提到的「理論之鐘」概念,來自社會學家卡爾威克 (Karl Weick) 的時鐘隱喻,對於研究生的學術思考和研究策略非常有啟發。該理論指出:任何社會行為的理論,都無法同時滿足以下三項要素: 普遍性 General (12點鐘):理論能夠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情境。 準確性 Acc
研究團隊的運作不僅仰賴成員的專業能力,更需要有效的知識管理。李育輝老師在《組織行為學》中提到,知識管理不只是寫成員工手冊,而是收集、儲存與共享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並幫助大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的人」。 在碩博士研究的環境中,如何讓新加入的學生快速融入、有效利用資深成員的經驗,並達成互助合作,是每位指
研究生生活需要在繁忙的研究、生活支出和少量的閒暇時間間找到平衡,而這種「資源搭配」的概念,與薛兆豐老師在其經濟學課程中探討的「資源效用」密切相關。透過適當的資源配置,我們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研究、提升生活品質,甚至為未來創造更多機會。這篇文章將探討研究生如何透過資源搭配來最大化時間和精力的價值。
「錯信漏斗 (The Funnel of Misbelief)」描述了人們逐漸陷入陰謀論思維的過程,這個模型來自萬維剛老師的菁英日課。看似與碩博士生的研究生活無關,但其實,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容易不自覺地掉入類似的「錯誤思維陷阱」。當研究走入瓶頸、遇到挫折時,某些思維模式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本文將解析研究
對碩博士生而言,研究不僅需要知識和技能,更需要長遠的視野與清晰的方向。少了這些格局,我們容易陷入短期的瓶頸或迷茫,做選擇時也會不知所措。本文將探討研究生常犯的三個錯誤,並提供三個步驟,幫助你建立自己的格局,在日常研究中找到長期的方向感。 ▋三個常見錯誤:困在眼前,忽視長遠 短期導向,忽略長
「沙特認為這世界上只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我之外的宇宙萬物”,稱為“已存在物”;第二種是“我自己”,我這個主體;第三種就是“他人”。」 「已存在物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本質與價值;已存在物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分別。」 「把外在世界的一切,救它本身的狀態去看待,就是在已存在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學術工人的夢想: - 學術界每年都需要大量新工人來參與研究工作。年輕的專業工人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翻身,期望幾年後能通過大量掛名論文獲得豐厚的回報。他們堅守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擴展,努力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2. 將軍的策略: - 真正能成為學術領袖的,都是那些能夠巧妙運用工人們願景的人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那麼這個系就會漸漸變成主要Teaching的系。」 2024年6月6日, 在我們實驗室為即將畢業的新科博士舉行的餞別餐會上, 我從我老闆程光老師這句話上得到相當多啟發。 我們實驗室雖然處於統計與資料科學系, 但自從我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不積極拓展學術邊界: -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系所將逐漸轉變為主要以教學為主的系。這是我在2024年6月6日,我老闆程光老師在實驗室的餞別餐會上說的,對我影響深遠。他指出,如果一個系所不積極追求新的研究領域和挑戰,那麼最終會失去其學術地位,成為僅僅重視教學的機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學術工人的夢想: - 學術界每年都需要大量新工人來參與研究工作。年輕的專業工人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翻身,期望幾年後能通過大量掛名論文獲得豐厚的回報。他們堅守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擴展,努力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2. 將軍的策略: - 真正能成為學術領袖的,都是那些能夠巧妙運用工人們願景的人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如果不去Push Science的Boundary,那麼這個系就會漸漸變成主要Teaching的系。」 2024年6月6日, 在我們實驗室為即將畢業的新科博士舉行的餞別餐會上, 我從我老闆程光老師這句話上得到相當多啟發。 我們實驗室雖然處於統計與資料科學系, 但自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