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7|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馬其頓方陣的歷史與戰術分析

在了解馬其頓方陣之前,先大概講述何為「方陣」

方陣是一種士兵排成矩形的軍事陣型。目前最早的方陣描繪出現在蘇美爾文明的禿鷹石碑,裡面的士兵裝備長矛和盾牌,緊密排列在一起

蘇美爾文明的禿鷹石碑 - 來源維基百科

方陣這一詞語源自古希臘語(φαλαγξ),首次出現在希臘著名詩人荷馬的作品中。荷馬當時用這個詞來描述有組織作戰的重裝步兵,後演變成英文的 phalanx ,原意指的是一個緊密排列的士兵隊伍,通常裝備長矛、盾牌然後肩並肩排在一起,這種戰術不僅展示古代軍隊的戰鬥策略,也深刻影響了後來的戰爭歷史,成為了古代軍事力量的核心代表。

希臘方陣 - 來源維基百科


馬其頓方陣

在古希臘的北部,有一個古老王國,原本也是希臘人的部落,但是地處邊陲而且與其他城邦的制度不同,所以被其他希臘城邦稱為半野蠻人,它就是《馬其頓王國》,但他出現了一位史上最偉大的軍事指揮官之一《亞歷山大帝》,在亞歷山大統治期間,疆域橫跨歐亞非,是繼波斯帝國之後的龐大帝國,這背後也跟馬其頓方陣離不開關係

亞歷山大大帝 - 來源AI

但馬其頓方陣是由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創立,年輕時他在希臘的城市底比斯當人質,期間他看到將軍《伊巴密濃達》的作戰戰術,對於希臘重步兵組成的方陣很有印象,回國後對馬其頓軍事改革,基於「希臘方陣」的構想創建馬其頓方陣,這些步兵被稱為《步兵夥友》,原本他們是王國早期的禁衛軍,從全國男性中挑選體格健壯之人,再加以訓練成為精銳步兵團,後來馬其頓方陣的出現,《步兵夥友》一詞給了方陣的士兵使用,原本的國王禁衛軍名稱則變成《持盾衛隊》

腓力二世 - 來源維基百科

《步兵夥友》取代原本的希臘重步兵,最大的差別在於武器改成「薩里沙長矛」,取代原本的多律,長度達到驚人的六公尺,是希臘方陣的兩倍,所以需要雙手使用,但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對~因為馬其頓方陣士兵有個小盾牌,雙手拿長矛,那用什麼拿盾牌? 難道有第三隻手嗎? ,原來那個小盾牌是掛在手臂或者脖子上的

薩里沙長矛 - 來源維基百科

因為方陣的武器變長,所以盾牌變得更小,直徑只有六十公分,相對希臘方陣來說,馬其頓方陣是增加攻擊、犧牲防禦,畢竟只要先打死你,我就不用防守了,但因為薩里沙真的太長了,單兵作戰或者近距離完全施展不開,所以還搭配一把《西福斯》的短劍當作輔助武器,

西福斯短劍 - 來源維基百科

行軍機動時,長矛是垂直持握的。當要交戰時,前五排的士兵會將薩里沙水平向前,加上方陣的效應,整體看上去就是一個盾牆,接著後五排將長矛往前45度傾斜,除了快速遞補前面士兵外,也可以阻擋敵軍的飛矢、投石遠距離攻擊,之後的六排則維持垂直持握,也是為了阻擋敵軍飛矢,整體馬其頓方陣就是希臘方陣的Plus版本

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的正面被認為是無懈可擊,密集的超長矛可以讓敵人無法接近,但是弱點也很明顯,就是側面跟背面,古羅馬歷史學家「蒂托˙李維」說過,馬其頓方陣牢不可破,長矛直立…但如果你分別從旁邊攻擊他們,迫使調轉槍頭,因為薩里沙又長又重,所以會混成一團,這時候再攻擊他們,陣型就自行崩潰

為了避免這情況發生,方陣的左右翼會有其他部隊的援護,在創立初期,右翼由剛剛說的馬其頓禁衛軍《持盾衛隊》保護,比起方陣士兵,他們的機動性更高,而且也是精銳步兵。是馬其頓國內最精銳的部隊,左翼則是投石手、弓箭手、散兵,起到一個掩護的作用

持盾衛隊 - 來源維基百科

到了亞歷山大時期,《持盾衛隊》改到左翼,右翼改成《夥友騎兵》,夥友騎兵原是馬其頓國王的精銳騎兵衛隊,成員主要是貴族組成,在腓力二世期間重新改革變得更強,亞歷山大時期得到最大的效用,他們騎著最好的馬匹,每個人手上都拿著緒斯同騎槍,長度是方陣的一半3公尺,頭盔是維奧蒂亞,可以提供騎兵良好的視線,胸甲是肌肉胸甲,塑造出男性外型的肌肉、胴體

夥友騎兵 - 來源維基百科

夥友騎兵將馬其頓方陣的價值大大提升,他被認為是最早的突擊騎兵之一,能對步兵發動大型衝鋒擾亂隊型。夥友騎兵與馬其頓方陣搭配使用《錘砧戰術》,在戰場上,馬其頓方陣其實不是突破部隊,夥友騎兵才是,他們會繞到敵軍側翼或後面騷擾,像一把鎚子一樣,迫使敵軍四處逃離逃離,方陣就是砧板,持續往前、前後夾擊將敵軍粉碎,就像鎚子與砧板一樣,而亞歷山大會率領夥友騎兵來執行這項戰術,讓馬其頓統一整個希臘世界,擊敗笨拙的波斯軍隊,入侵印度,紀錄顯示亞歷山大沒有輸過任何一場戰爭,在他統治期間王國疆域來到最大,方陣的戰術執行功不可沒

率領夥友騎兵的「亞歷山大」

衰退

這世上沒有無敵的軍隊或陣型,如果在時間的洪流中無法有效的精進與改變,那還是會遭到淘汰的,而馬其頓方陣的衰退始於亞歷山大的逝世,西元前326年,為了尋找世界的盡頭,亞歷山大開始入侵印度,但軍隊因為思念家鄉的原因,不願意繼續前進,無奈的亞歷山大只能撤軍,想不到3年後,一代軍事家就在巴比倫逝世,享年32歲

亞歷山大在巴比倫逝世

由於突然的逝世加上也沒有合法的繼承人,讓龐大的帝國失去領導者,國家開始陷入《繼業者戰爭》,帝國分裂成許多王國及城邦,各部在戰爭也使用馬其頓方陣對抗,但是如剛才所說,方陣不是突破部隊,在亞歷山大時期是依靠兵種協同戰術成功的,分裂的王國將長矛變得更長更重,讓方陣的機動力進一部退化,同時減少騎兵的比例,無法再掩護方陣的左右,陣型變得沉重緩慢在與羅馬的彼得那戰役中,靈活的羅馬軍隊擊敗機動性不佳的方陣,最終馬其頓王國覆滅、國王珀爾修斯投降、安提柯王朝斷絕、希臘時代結束、方陣暫時退出歷史舞台。直到幾千年後才再次出現在歐洲大陸,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彼得那戰役 - 來源維基百科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其實嚴格來說,羅馬龜甲陣也是方陣哦,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可到我的 Youtube 看影片版

https://youtu.be/UUOF5X9wUl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