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好心俱樂部》第1,2,3章

    **引言:有錢人的神秘俱樂部和他們的終極計畫**


    各位看倌,來看看這世界的現狀。你每天忙著為房貸拼命,盯著銀行帳戶數字顫抖,而那群頂級富豪呢?他們在紐約某高級大廈裡,輕鬆喝著價值你半個月薪水的頂級咖啡,一邊策劃如何拯救——或者說“管理”——整個世界。他們的聚會場地,可不是什麼普通的星巴克,而是大名鼎鼎的洛克斐勒大學會所,場地本身就透著“豪氣衝天”的氛圍,畢竟能在曼哈頓買下一整棟大廈當俱樂部,這說明了一件事:你不缺錢,而且很想跟其他超級富豪聊聊怎麼讓世界更“美好”(或者,至少按自己的理想走向發展)。


    這就是所謂的“好心俱樂部”(Good Club),一個比“假面騎士”還隱秘的神秘組織,裡面的成員是大名鼎鼎的比爾·蓋茲、華倫·巴菲特、戴維·洛克斐勒、喬治·索羅斯,以及好萊塢巨星奧普拉·溫弗瑞。當這些“頂級玩家”齊聚一堂時,他們並不是來交換股票資訊或討論如何打造一款能賺錢的App,他們聚集在一起,是為了拯救——或者說重新規劃——這顆星球的未來。話說,他們所謂的“拯救”方法,聽起來倒有點像老爸教孩子那樣管束你的生活,只是,這個“老爸”不只是一位,而是幾個超級富豪加在一起!


    有趣的是,這些富豪擁有的資產相加,已經足夠買下好幾個小國家了,而他們的話語權更是能對一國經濟來個“開關一按、全國掙扎”。這群“救星”當中最響當當的是比爾·蓋茲,他可不是“好心俱樂部”的創始人,而是這裡的靈魂人物。早在2009年,蓋茲就已經在多場演講中提到過他的“過人口”擔憂,並相信地球的人口應該要有限制。當時,他甚至以一種猶如天啟般的語氣表示,地球的最佳人口數是“83億人”,似乎他已經手握宇宙的計算器了。


    於是,蓋茲在這個秘密會議上提出了“救世計劃”:大家集體發力,讓這個地球不再這麼擁擠。他的方案中涉及“慈善捐款”,還有讓富豪們自願捐出一半財產的“捐贈誓言”。這聽起來是不是很感人?但別急著掉眼淚,這可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善舉。對這些富豪來說,這種“慈善”操作背後藏著精密的理財計劃——他們並非真的把錢都撒出去,而是把錢轉移到家族基金會,然後利用這些基金會來管理和控制“全球大事”。


    他們的這一行動立馬讓人覺得,這些人彷彿是全球政治與經濟的隱藏boss,每一個“救援”方案似乎都在暗示著普通人的命運——至少,在他們的“好意”下,我們的生活可能就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革”。試想一下,疫情封鎖開始時,大部分小商家都被逼得焦頭爛額,而這些巨頭們卻在此間“恰到好處”地掌握了全球市場份額。對他們來說,這不是偶然,而是計劃。


    這本書的作者布魯納將這些人的影響比作一種看不見的控制力量,管控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未來。這些富豪們的影響遍佈各行各業,從媒體到科技、從能源到教育,無一例外。他們對疾病控制和疫苗的投資、對新食品科技的布局、對全球危機的應對方案……一切都在“友好”地提醒我們,他們的視野比我們普通人大得多。哦,對了,你的下一餐可能還得感謝他們的“創意”,畢竟,他們已經投資了大量資金在“人造肉”、“菌菇蛋白”和“蟲蟲大餐”上了,因為他們相信,這才是拯救地球的健康之道。


    總之,這本書揭露了“好心俱樂部”的真正意圖,也讓我們見識到那些看似善意的行動背後的算計。當他們高喊“你將一無所有,並且會很快樂”的時候,聽起來雖然詭異,但這可能真的是他們對我們的未來藍圖。所以,從此刻開始,讓我們用心“欣賞”他們的這些“救世妙招”,畢竟,未來的路,很可能就由這群全球頂級富豪的“好心”來決定。


    1.《好心俱樂部》(Good Club)



    **富豪俱樂部:億萬富翁們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拯救世界(或他們自己)**


    某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科技大亨比爾·蓋茲一臉莊重地走進紐約曼哈頓的一棟豪宅。這不是一般的午後聚會——這可是「富豪俱樂部」的秘密會議,參加者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包括大衛·洛克菲勒、喬治·索羅斯、泰德·透納、邁克爾·布隆伯格、沃倫·巴菲特,甚至還有奧普拉·溫芙蕾。這些富豪們聚在一起,不是為了分享如何賺錢,而是為了商量如何「拯救世界」。至於這個「拯救」的定義嘛,就見仁見智了。


    這群人來到這裡,主要是因為一個共同的煩惱:地球上的人口實在太多了。是的,蓋茲先生在會議中提出了一個宏大的構想:「世界人口應該控制在83億以下。」你沒有看錯,這群地球上最富有的人們的首要任務,居然是讓地球上少點人!畢竟,少一些人,污染少一些,資源壓力也小一些,說得通吧?富豪們紛紛點頭稱是,認為蓋茲的想法「大有前途」。


    於是,「富豪俱樂部」的成員們決定開始行動,並成立了「捐贈承諾」運動(Giving Pledge),宣稱將捐出自己一半的財富來支持慈善事業。不過,這可不是那麼簡單的「捐錢」:當億萬富翁說要捐錢,他們其實是把錢從自己的帳戶轉到自己的慈善基金裡。這樣不僅能減免稅收,還可以繼續掌控這些資金的用途。富豪們顯然對「慈善」這門學問有著深刻的理解。


    會議進行得十分「高效」,每位成員都有十五分鐘的發言時間。據說,CNN創辦人泰德·透納在會上發言慷慨激昂,滔滔不絕,而奧普拉則一貫冷靜,安靜聆聽。在這場「世界拯救大會」中,蓋茲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同,他們決定共同致力於控制人口增長。是的,「減少人口」成為了這群億萬富翁們「拯救世界」的最終目標。這裡頭的諷刺意味可謂濃厚。


    為了「說服」世人接受他們的計畫,俱樂部的成員們也沒少費心思。無論是用財大氣粗的捐款來支持研究計劃,還是通過自家旗下的媒體來宣傳「人口過多帶來的災難」,這些富豪們早已謀劃得井井有條。於是,從電視節目到報章雜誌,甚至是學校的課本裡,都開始出現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少生孩子,對地球好。」


    雖然這場聚會沒有公開,甚至連很多細節都鮮有人知,但從少數洩漏的資訊看來,這場會議似乎更像是一場「地球老大們」的沙龍,而非一場嚴肅的政策討論會。畢竟,當這些巨富們說要「幫助地球」時,他們想到的似乎更多是如何讓這個地球更適合他們自己居住——少點人,少點競爭,資源更充足,也不用擔心資本的壓力。誰說富豪沒有憂患意識呢?他們只是更擅長把這種憂患,變成一場讓他們自己更舒服的「地球拯救計劃」。


    在這些億萬富翁的眼中,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如何更公平地分配資源,而在於如何「減少需求」,也就是減少人口。儘管這些計劃聽起來有些極端,但對於「富豪俱樂部」來說,這或許正是他們的「拯救地球」方法。


    或許這正是「富豪俱樂部」的真實面貌——他們不是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是要讓世界更「符合他們的理想標準」。畢竟,當你有這麼多錢時,連「救世主」這個頭銜都唾手可得,誰又會拒絕呢?


    2.《地獄之門》

    在第二章《地獄之門》中,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2020年初的比爾·蓋茲,恰逢新冠疫情爆發前夕。畫面是這樣的:蓋茲,帶著招牌式的厚眼鏡和微亂的頭髮,出現在南非的網球場上,與羅傑·費德勒一起參加慈善比賽。蓋茲儘管穿上了運動裝,但他的球技嘛…只能說更像“比爾·蓋茲”而非“羅傑·費德勒”。然而,這場慈善活動展現了他將慈善與運動結合的能力——雖然這場比賽看上去更幽默而不那麼英勇。


    幾週後,蓋茲的重心急轉直下。回到西雅圖,他不再是網球場上的業餘愛好者,而是疫情中舉足輕重的核心人物。蓋茲從旁觀者變成了全球抗疫的前線戰士。他與公共衛生專家並肩作戰,甚至非正式地與安東尼·福奇博士組成了“動態二人組”,共同應對疫情。但不同於大多數英雄,蓋茲的“斗篷義務”卻引發了極化的看法:對一些人來說,他成了無私的億萬富翁救世主;對另一些人來說,他是全球陰謀的化身。


    蓋茲對疫情的預言以及他在病毒研究中的投資,為「疫情陰謀論」增添了火力。無論這場危機是陰謀還是天災,它都為蓋茲和他的基金會提供了一個“地獄級機會”,在空前的規模上影響公共衛生政策。2020年,對於蓋茲來說,不再是網球場上的慈善賽事,而是一場有關公共衛生掌控的“冠軍賽”,他和其他巨頭們將數十億資金投向疫苗開發和數字健康監控技術。


    這一章充滿生動的描述和略帶黑色幽默的敘述,突顯出蓋茲世界中慈善與權力之間的模糊界線。在這個世界裡,“地獄之門”不再是關於烈焰和地下世界,而是對全球健康話語權的無限影響。


    3.《重置大計》

    第三章「重置大計」(The Great Reset)中,描述了世界經濟論壇(WEF)創始人克勞斯·施瓦佈如何策劃並推動一個雄心勃勃的全球計劃,藉由新冠疫情等全球危機,作為徹底改變社會結構的催化劑。施瓦布的願景,不只是簡單的復甦,而是一個全面的重建──從社會契約到環保政策的全面重塑。


    施瓦布所描繪的「重置大計」不僅僅是經濟的重啟,他提出了一個包含「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數位轉型以及「綠色」社會的全新結構。然而,這其中卻隱含著一個條件──一切都應在全球集中管理的框架中進行。施瓦布認為,傳統資本主義已經過時,人們不再需要私人財產。世界經濟論壇的知名口號「你將一無所有,並會很快樂」(You’ll own nothing and be happy)便是對此的詮釋,鼓勵大眾轉向租賃或共享資源而非個人擁有財產。


    在施瓦布的計畫中,第四次工業革命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個階段將把人工智慧、物聯網(IoT)和生物辨識技術推向主流社會,表面上是為了改善生活,但實際上是為了實現對社會的集中監控與管理。施瓦布和世界經濟論壇的領導者支持這些科技作為新社會的支柱,將數位監控美化為「公民賦權」。然而,懷疑論者認為,這些技術手段可能會導致一種反烏托邦的全面監督,個人自由在全球穩定的名義下遭到犧牲。


    世界各地的政治人物紛紛效法施瓦布的主張。從「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到歐盟的綠色新政,鮑里斯·約翰遜、喬·拜登和賈斯廷·特魯多等領導人不僅引用了施瓦布的口號,有時甚至直接承認其政策受到WEF的啟發,也有時靜悄悄地將其採納為自己的政策。批評者認為,這場疫情為少數控制寡頭提供了理想的契機,以推行對他們有利的政策。這些政策包括對小型企業營運的限制、對數位貨幣的推廣,以及一系列的環境措施。這些措施往往加重了傳統產業的負擔,同時也推動了那些與WEF議程一致的大型企業。


    這一章將「重置大計」描繪成一個偽裝成解決全球危機的「慈善」計劃,提醒讀者用質疑的眼光看待施瓦布那宏大但令人不安的願景。重置大計的確可能會改變世界——但書中暗示,是否能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或是否會真的造福大眾,依然大有疑問。


    ---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