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電影默殺

    難得有覺得不錯看的國片。((注意)以下有雷)


    「默殺」本來以為是像女兒在國外被人蛇集團抓走,爸爸開外掛大殺四方的劇情。


    滴滴答答的雨聲落在鼓面,為這部電影抑鬱的氣氛揭開序幕。也暗示了校方補漏水,修修補補掩蓋的真相。


    在海外出差被描述對母女極好的先生,待人和氣為啞巴女兒犧牲奉獻的清潔工,心急如焚尋找孩子的張鈞甯。


    ㄧ個心碎的可憐母親。


    ㄧ個被同學霸凌,在連環失蹤案被抓走的啞巴,標準弱勢受害人小彤。


    時下流行的心靈雞湯導師,別人口中無私的方老師。(ㄧ直想到廢死聯盟)


    穿著雨衣的黑衣人,陰陽怪氣的林在福,就是個喪心病狂的殺人犯。


    任誰看來都是如此。


    接下來,導演就要「用真理的榔頭,來擊碎頑石。」用墜樓的轟然巨響,瓦解觀者的固有模組。


    父母會在小孩面前表現出最壞的模樣,是親友跟外面的人看不到的。


    對於人,對於關係,每個人都有的那種直覺的判斷,會反映在身體的反應上。


    我們常常用簡單的標籤來評價他人,卻忽略背景跟動機。


    有些人對於父母完全不想碰觸、不想靠近,一聽說話聲就覺得緊張焦慮、胃痛、失眠問題。


    雖然有些人會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說父母,父母可是養育你的人。頂著「我這都是為妳(你)好。」、「我這都是因愛妳(你)才…..怎樣怎樣…..。」光環的的控制。


    人或許可以在意識上努力說服自己:這是爸媽,我們應該要很親。身體反應卻是騙不了人的。


    這時比起指責,不如去想她(他)究竟是經歷過什麼。

    透過逼真的校園霸凌場景,揭示了被欺負者的無助、絕望和隱忍,並讓觀眾體會到缺乏有效的反霸凌措施所帶來的惡果。而對於校園霸凌,我們能認同受害者想要擺脫這段回憶的束縛,從此不再靠近可能會引起創傷後症候群的人事物。


    但是一旦霸凌發生在家庭裡,霸凌孩子的是父母或老公(老婆),說法就完全不同了。


    人們會說:都那麼久以前的事情了、也才偶爾一次,平常也對你很好,或者是說也沒多嚴重,打了也沒打到進醫院、還有人被打得更慘呢⋯⋯


    這些說法連寫出來都覺得荒謬,但這就是我們這個華人社會。


    身體是不說謊的。


    人在可以放心信任的人身邊能吃能睡,這不是幾次,多久以前,又有多嚴重的問題。


    校長開頭說:「有時不會說話比亂說話來得好」,頭尾銜接呼應。


    受害人也是加害者,加害者也是受害人。


    受傷的鴿子飛不起來;溺水的人你聽見了嗎?


    小彤在最後的笑容,可謂絕妙。

    原來這一切都是她設計好的,擺脫母親的控制,替朋友無聲地復仇,原來她可以說話唱歌的,找到她心中的自由。


    「不要多管閒事」的沉默跟無視都是共犯結構,我想這是導演的核心概念,所以電影單刀直入叫「默殺」,也讓觀眾反思,在這個充滿喧囂的世界中,保持「沉默」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連鎖效應。

    社會通報https://ecare.mohw.gov.tw/

    電影主題曲:https://youtu.be/ulwNO2OcJeU?si=6ed7xRJAEzrfGVOV

    圖片來源:netflix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