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關於地球的運動—」|解析一 拉斐爾、阿爾伯特

「地。 —關於地球的運動—」|解析一 拉斐爾、阿爾伯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居然現在來講一開始的內容?

重新翻閱後,發現魚豊老師的作品實在是架構嚴謹,進展到最後時還能有力的回應一開始的課題。

在「100公尺」或是「fact」兩部時也有接近的做法,但還是「地。」做的最好,如果看完之後的想法只有「感動」的話,再次複習一下或許會有完全不同的體悟。

然後這篇最後了,其他的「100公尺」跟「Fact」再看要不要寫。

本篇分析範圍為漫畫1至4話及59至61話。

同樣,全程據透,自行斟酌。


-本文所引用理論僅為個人理解,不予專業保證。-

為什麼阿爾伯特害怕看向OO?

不是,拉斐爾ㄝ,是同一個人嗎?他沒死嗎?還是說是平行時空?

本來已死的拉斐爾最後突然出現,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訊號,當初在連載時也引起一些疑問。

對於最後是不是導向真實歷史之類的猜測,我比較不感興趣。

反而是重看時,我才發現老師這樣安排的用意。

在故事最開始的那一段話:

「付出金錢,就能得到麵包。」

「付出稅金,就能得到權利。」

「付出勞動,就能得到報酬。」

「那麼要付出什麼,才能了解世上的一切?」

代價是生命。

當知的感動與性命放在天平兩端,拉斐爾選擇獻上自己的生命,當然不只他的,後續所有角色都付出了代價。

而到了故事的最後,老師透過拉斐爾重新問起這個問題。

拉斐爾再次獻上生命,只不過這次從殉道者變作殺人犯的身分。

每一篇的主角都有一個對照角色,奧克茲對巴德尼,主軸是責任;杜拉卡對施密特,主軸是上帝(最高價值)。

拉斐爾的對照是阿爾伯特,主軸是-

/

懷疑

最早的一篇我提到,魚豊老師的三篇作品都圍繞在「信念」這個母題上。

作為對照組,拉斐爾與阿爾伯特也有很工整的對稱關係。

探求真理最重要的出發點-好奇心,這點其實不體現在拉斐爾身上,最早他的選擇都是以最合理為導向,相反的,阿爾伯特的天性秉持著單純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最需要忽視代價的態度。

兩人都是在他們人生的導師出現後,有了180度的改變,所以阿爾伯特害怕好奇,所以他開始懷疑。

阿爾伯特內心其實是拉斐爾與他父親,兩邊的教誨在抗衡,純然的好奇與懷疑一切造成的結果。

要說是科學精神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嗎?有點像。

所以之前最早那篇有提到「信念是怎麼一回事」,或許這邊可以更新一下想法。

「帶著懷疑向前邁進,再帶著相信返回原點」

我認為信念是「對抗懷疑」。

/

其他

一樣整理一下錯過可惜的段落。

另一個想不明白的小地方,最後在告解室中的那位神父又是哪位?

後來對比一下,應該是第二章中,有兩位審問官新人的其中一位,對照一下是金髮的那位。

另一位被當作替罪羔羊處死了,這就是神父告解的過去。

avatar-img
來自那個光
39會員
106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自那個光 的其他內容
作為運動漫畫,「一百公尺」對於比賽的說明實在有些貧乏......,不是!跑步、100公尺短跑有什麼需要解釋的? 到底有什麼可以說,而讀者還不知道的? 但或許就是在這樣單純的題材項目上,所有的篇幅才得以回來好好描寫最單純的,關於運動員自身的心理。
-有雷- 回應別人時想到的觀點,關於諾瓦克最後是真有發現自爆的是女兒嗎? 老師在這邊的設計很有誤導性,作為讀者的我們,很清楚知道爆炸當下的兩邊身分,特別是以這樣的視角來觀看會格外的有悲劇性。 但諾瓦克是如何知道,眼前的人就是早已死去的女兒?從明確的訊息上是不太可能知道的,除非腦補在其他沒描
故事來到第三章。 關於地動說的研究,基本已經在第二章時,由巴德尼完成了。 姑且不談最後流傳的版本為何,剩下的章節已經不再只是探求真理的過程,而是該如何發表出去,為大眾所知曉。 當這個學說被大眾所知道,這無可避免的會改變世界的認知,也是直接顛覆教會的世界觀。 本篇分析範圍為第三章,漫畫36至59話。
作為運動漫畫,「一百公尺」對於比賽的說明實在有些貧乏......,不是!跑步、100公尺短跑有什麼需要解釋的? 到底有什麼可以說,而讀者還不知道的? 但或許就是在這樣單純的題材項目上,所有的篇幅才得以回來好好描寫最單純的,關於運動員自身的心理。
-有雷- 回應別人時想到的觀點,關於諾瓦克最後是真有發現自爆的是女兒嗎? 老師在這邊的設計很有誤導性,作為讀者的我們,很清楚知道爆炸當下的兩邊身分,特別是以這樣的視角來觀看會格外的有悲劇性。 但諾瓦克是如何知道,眼前的人就是早已死去的女兒?從明確的訊息上是不太可能知道的,除非腦補在其他沒描
故事來到第三章。 關於地動說的研究,基本已經在第二章時,由巴德尼完成了。 姑且不談最後流傳的版本為何,剩下的章節已經不再只是探求真理的過程,而是該如何發表出去,為大眾所知曉。 當這個學說被大眾所知道,這無可避免的會改變世界的認知,也是直接顛覆教會的世界觀。 本篇分析範圍為第三章,漫畫36至59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