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漫畫) just do it |《一百公尺。—100M—》

(挖漫畫) just do it |《一百公尺。—100M—》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作者:魚豊
類型:運動、熱血
篇幅:39回(已完結)
動畫電影預計2025年9月19日上映

~在意據透自行斟酌~

作為運動漫畫,「一百公尺」對於比賽的說明實在有些貧乏......

不是!跑步、100公尺短跑有什麼需要解釋的?

到底有什麼可以說,而讀者還不知道的?

但或許就是在這樣單純的題材項目上,篇幅才得以回來好好描寫最單純的,關於運動員自身的心理。

Just do it

如果問「一百公尺」說了什麼,大概就是這麼一句話總結,但如果問說為什麼好看,或許會是老師花了更多篇幅來展現這句話。

如同「地。」的風格,該說是金句連連嗎?不管哪個角色都是各種解說+內心戲,你各位是在比賽還是實況轉播?

而當有空閒「說」的時候,就不再專注於當下的比賽,雜念佔據了注意力。

跑者各自的力不從心,正是故事張力的關鍵,說都很容易,但又有多少人真能實際上做到?而當作不到的時候,雜念就出現了。

「只要在100公尺內跑得比任何人都快,一切問題就都會解決。」

作為單人競技比賽,最快的人只有一位,全世界只有一位,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一句話。

還不是冠軍的絕大多數人,只要還有想贏的念頭,就必須理性思考自己尚有什麼不足之處,理性與激情的矛盾,或許這也是魚豊老師一直以來探討的課題。

才能

許多相關題材的作品或許都處理過這一塊,自己與對手的差距總是會展現某個地方、在某個無可奈何的結果時出現,感受不到腳下的土地、聽不到風的聲音、自己失去了天賦,諸如此類的。

想起最近另一部運動漫畫的段落,某個自登場以來,不斷展現天才一般技巧的球員,在一場比賽中戰勝了主角之後,他......滿足了。

因為滿足而不再渴求勝利、不再積極突破、因而淪落平庸,那怕再精湛的技巧實力也不代表什麼。

要說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對手,真的會有什麼懸殊的體能、技術差距麼?或許不見得。

越是頂尖的層次,這種差距就越微不可計,影響獲勝的反而只是很細微的心態控制。

而在一百公尺這樣,爭奪十、百分之一秒級別的勝負,一點點心態動搖就會被無比放大。

所以主角們都問出了「你是為了什麼而跑步?」這個發自心底的詢問。

一百公尺之後

就像「地。」一樣,「一百公尺」不只一個主角,或至少是雙主角的設計,富樫跟小宮的成長曲線像是鏡射一般互相印襯,但或許也和他們的處境相關。

富樫從小就天賦展現,因為跑得快而跑步,正因為比身邊的人都快,也就沒有積極取勝的必要,更沒有熱情。

相反的小宮空有滿腔的激情,缺乏理性的訓練,使得在初期跌了很大一跤。

等到兩人各自到達領先的地位後,已經沒有需要贏的對象了,能夠超越的只剩下數據、紀錄,而不是從左側逐漸迫近的跑步聲,至此遺失了激情。

要問說「一百公尺」的好看,或許就在於如何找回失去的激情,雖然如此,兩人的障礙也各自不同。

從高中社團的處境一邊是團隊接力,另一邊是被前輩霸凌,延伸下去的是鬆懈與害怕,這在線上的兩端。

線是用來衝的,當衝過終點線後,前方再沒有目標,沒有確定的答案告訴自己該怎麼做,那怕是常勝的冠軍也有換人的一天,但在此之前。

Just do it

avatar-img
來自那個光
39會員
106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自那個光 的其他內容
-有雷- 回應別人時想到的觀點,關於諾瓦克最後是真有發現自爆的是女兒嗎? 老師在這邊的設計很有誤導性,作為讀者的我們,很清楚知道爆炸當下的兩邊身分,特別是以這樣的視角來觀看會格外的有悲劇性。 但諾瓦克是如何知道,眼前的人就是早已死去的女兒?從明確的訊息上是不太可能知道的,除非腦補在其他沒描
重新翻閱後,發現魚豊老師的作品實在是架構嚴謹,進展到最後時還能有力的回應一開始的課題。 在「100公尺」或是「fact」兩部時也有接近的做法,但還是「地。」做的最好,如果看完之後的想法只有「感動」的話,再次複習一下或許會有完全不同的體悟。 本篇分析範圍為漫畫1至4話及59至61話。
故事來到第三章。 關於地動說的研究,基本已經在第二章時,由巴德尼完成了。 姑且不談最後流傳的版本為何,剩下的章節已經不再只是探求真理的過程,而是該如何發表出去,為大眾所知曉。 當這個學說被大眾所知道,這無可避免的會改變世界的認知,也是直接顛覆教會的世界觀。 本篇分析範圍為第三章,漫畫36至59話。
-有雷- 回應別人時想到的觀點,關於諾瓦克最後是真有發現自爆的是女兒嗎? 老師在這邊的設計很有誤導性,作為讀者的我們,很清楚知道爆炸當下的兩邊身分,特別是以這樣的視角來觀看會格外的有悲劇性。 但諾瓦克是如何知道,眼前的人就是早已死去的女兒?從明確的訊息上是不太可能知道的,除非腦補在其他沒描
重新翻閱後,發現魚豊老師的作品實在是架構嚴謹,進展到最後時還能有力的回應一開始的課題。 在「100公尺」或是「fact」兩部時也有接近的做法,但還是「地。」做的最好,如果看完之後的想法只有「感動」的話,再次複習一下或許會有完全不同的體悟。 本篇分析範圍為漫畫1至4話及59至61話。
故事來到第三章。 關於地動說的研究,基本已經在第二章時,由巴德尼完成了。 姑且不談最後流傳的版本為何,剩下的章節已經不再只是探求真理的過程,而是該如何發表出去,為大眾所知曉。 當這個學說被大眾所知道,這無可避免的會改變世界的認知,也是直接顛覆教會的世界觀。 本篇分析範圍為第三章,漫畫36至59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