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運動、熱血
篇幅:39回(已完結)
動畫電影預計2025年9月19日上映
~在意據透自行斟酌~
作為運動漫畫,「一百公尺」對於比賽的說明實在有些貧乏......
不是!跑步、100公尺短跑有什麼需要解釋的?
到底有什麼可以說,而讀者還不知道的?
但或許就是在這樣單純的題材項目上,篇幅才得以回來好好描寫最單純的,關於運動員自身的心理。
Just do it
如果問「一百公尺」說了什麼,大概就是這麼一句話總結,但如果問說為什麼好看,或許會是老師花了更多篇幅來展現這句話。
如同「地。」的風格,該說是金句連連嗎?不管哪個角色都是各種解說+內心戲,你各位是在比賽還是實況轉播?
而當有空閒「說」的時候,就不再專注於當下的比賽,雜念佔據了注意力。
跑者各自的力不從心,正是故事張力的關鍵,說都很容易,但又有多少人真能實際上做到?而當作不到的時候,雜念就出現了。
「只要在100公尺內跑得比任何人都快,一切問題就都會解決。」
作為單人競技比賽,最快的人只有一位,全世界只有一位,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一句話。
還不是冠軍的絕大多數人,只要還有想贏的念頭,就必須理性思考自己尚有什麼不足之處,理性與激情的矛盾,或許這也是魚豊老師一直以來探討的課題。
才能
許多相關題材的作品或許都處理過這一塊,自己與對手的差距總是會展現某個地方、在某個無可奈何的結果時出現,感受不到腳下的土地、聽不到風的聲音、自己失去了天賦,諸如此類的。
想起最近另一部運動漫畫的段落,某個自登場以來,不斷展現天才一般技巧的球員,在一場比賽中戰勝了主角之後,他......滿足了。
因為滿足而不再渴求勝利、不再積極突破、因而淪落平庸,那怕再精湛的技巧實力也不代表什麼。
要說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對手,真的會有什麼懸殊的體能、技術差距麼?或許不見得。
越是頂尖的層次,這種差距就越微不可計,影響獲勝的反而只是很細微的心態控制。
而在一百公尺這樣,爭奪十、百分之一秒級別的勝負,一點點心態動搖就會被無比放大。
所以主角們都問出了「你是為了什麼而跑步?」這個發自心底的詢問。
一百公尺之後
就像「地。」一樣,「一百公尺」不只一個主角,或至少是雙主角的設計,富樫跟小宮的成長曲線像是鏡射一般互相印襯,但或許也和他們的處境相關。
富樫從小就天賦展現,因為跑得快而跑步,正因為比身邊的人都快,也就沒有積極取勝的必要,更沒有熱情。
相反的小宮空有滿腔的激情,缺乏理性的訓練,使得在初期跌了很大一跤。
等到兩人各自到達領先的地位後,已經沒有需要贏的對象了,能夠超越的只剩下數據、紀錄,而不是從左側逐漸迫近的跑步聲,至此遺失了激情。
要問說「一百公尺」的好看,或許就在於如何找回失去的激情,雖然如此,兩人的障礙也各自不同。
從高中社團的處境一邊是團隊接力,另一邊是被前輩霸凌,延伸下去的是鬆懈與害怕,這在線上的兩端。
線是用來衝的,當衝過終點線後,前方再沒有目標,沒有確定的答案告訴自己該怎麼做,那怕是常勝的冠軍也有換人的一天,但在此之前。
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