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聊癒」線上共備會與Podcsat節目裡,我們嘗試將古文和心理學結合,用心理學角度來詮釋文言文,讓文學與心理學相輔相成,既能療癒人心,亦能展現文學的深邃意境。第二回,我們以金樹人教授的「心理位移」技術,重新觀看、解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金樹人教授的心理位移技術,是將東方哲學與心理學融合的自我療癒方法。靈感源自高行健的《靈山》,書中透過多種敘事人稱的轉換,使書寫者「明知悲苦在自己身上,卻可以疏離開來,藉著疏離開來看這個悲苦」進而達到療癒效果。金樹人老師由此發想,透過「我、你、他」三種視角的書寫轉換,——從「我」的立場出發,再轉向「你」,最終達到「他」的距離。這種方法不僅讓人擺脫固有的觀點,還帶著一種東方文化中的「自觀」與「忘我」之感,有助於人們從不同的距離重新理解自己。
我們發現《桃花源記》的敘事歷程,似乎正好涵蓋了心理位移中的不同距離書寫,因此試著重新詮釋,讓這篇文章更具現代意義。在《桃花源記》裡,一位普通的漁夫,無意間闖入落英繽紛、芳草鮮美的桃花林,這個仙境般的地方讓他捨棄船隻,「忘」路之遠近,穿越僅能容納一人的狹窄路徑,克服諸多恐懼後,才能抵達桃花源。這種捨棄與冒險,就像心理位移的第一步——「我」的視角,帶著最真實的情緒和自我框架。當我們用「我」視角書寫時,就像漁人捨船一樣,暫時放下自我的負擔,以純粹的心態探索新的可能。
進入桃花源,漁人遇到了一群友善的村民,他們熱情地設酒殺雞,友善地招待這位不速之客。這種相處方式,讓人聯想到心理位移中的「你」視角——當我們在書寫中採用「你」視角,學著像朋友或知己般對待自己,讓我們能在心靈中建構一位支持者,向自己說「你今天辛苦了」、「你做得很好」,從而達到自我接納的效果。金樹人教授指出,許多受試者在這一階段往往會感受到心靈的撫慰,彷彿有一位知己在溫柔地傾聽自己。
當漁人進一步了解桃花源的歷史,發現這裡是村民為避亂而來的隱世之地時,他轉換到了「他」的視角,理解桃花源的存在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因為特定時空背景,才孕育出這般「理想之地」。如此旁觀而知全局,也正是心理位移書寫中「他」視角的作用——當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自己,這樣的距離感讓我們能帶著一種客觀的態度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情感和處境,進而逐步接納它們。
陶淵明筆下的漁人,最終選擇離開桃花源,辭別這片理想境界,回到現實生活。這一刻的他,像是經歷了心理位移書寫的最後階段,回到「此時此刻的我」,這個「我」已經不再是原本狹隘的「我」,而是經歷過「我-你-他」的不同視角,更加包容與平靜的「我」,重新面對現實。金樹人教授認為,心理位移書寫的重點在於最終的回歸,它帶來的不僅是認知的轉變,更是內心的成熟與穩定,幫助我們以更從容的心態應對生活中的困難。
陶淵明並未讓故事在此結束,他安排漁人將桃花源的消息告知太守,而太守與高尚士劉子驥懷著一心尋找的目的,卻最終無法找到這片理想之地。這段安排讓人反思——如果桃花源這麼好,為什麼漁人要離開?為什麼漁人後來無法重新回到桃花源?或許因為,桃花源再美好終究不是自己的家,又或許僅有漁人最初「忘」、「尋」的過程是非常關鍵的契機,其他人帶著執念時,便難以找到桃花源的入口。當一個人帶著過強的目的性去尋找「理想」時,往往難以如願。心理位移書寫的意義,也正是這樣一種無目的的探索,讓人單純地透過書寫,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和故事。
如果能夠放開心態,或許桃花源其實沒有這麼罕見,或許每個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也僅需「復行數十步」就能遇見,最重要的是,保持欲窮其林的好奇與捨船的勇氣,我們隨時可以出發去尋找自己的桃花源!
🎧單集這裡聽:https://reurl.cc/bYZa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