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於2023年舉辦的第三屆世界棒球12強賽,受新冠疫情影響,延期至2024年11月開打,預算打完,中華隊以4勝1敗的戰績闖進東京複賽。近年來的棒球國際賽事,除了選手們的好表現外,看台上的啦啦隊陣容與應援團,也常常成為媒體焦點。究竟台灣職棒專屬的「台式應援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安打咧安打,全壘打!」、「便當便當,揮棒落空」這些台詞對於許多職棒球迷來說,一定十分熟悉。中華職棒成立於1989年,早期大多都是承襲日本的職棒文化,其中也包含應援的方式。
應援這個詞發源自日本漢字応援 ( おうえん ),在日本高校甲子園棒球賽便可看見應援團為選手加油的場景,其核心元素為樂隊演奏搭配加油口號與太鼓節奏。應援曲選材多樣,既有本地流行音樂,也包括跨國音樂,並且針對每位球員設計專屬應援曲。
若是進一步觀察日本職棒應援團的組織架構,會發現內部分工十分細緻,除了團長以及樂手外,還有帶動口號以及指揮的負責人,甚至依據不同比賽地點,還會再區分出不同的應援小隊,這些做法都有助於凝聚各地球迷的心,使球團更加茁壯。
中華職棒早期的應援風格,在樂隊演奏與加油口號上,十分類似於日本職棒,除了卡通主題曲外,也會使用台灣童謠來搭配,包含像是「丟丟銅仔」、「無敵鐵金剛」等。自己較有印象的包含大師兄林智勝的主題曲,以及被改編成為無敵葉君璋的葉君璋主題曲。
除了應援歌曲外,啦啦隊女孩也在2005年後,陸續成為各隊的應援配置。以2006年成軍的統一獅啦啦隊迪娃獅為例,當年就是由一群舞蹈專業的女孩來擔任,後續改名為「Uni-Girls」
2013年當時的Lamigo桃猿隊首次引進韓國職棒的應援文化,以電子音樂和啦啦隊女孩帶動唱取代了原有的太鼓與樂隊演奏,為中華職棒帶來一種截然不同的應援風格。
「炸裂陳子豪」、「保勝大帝葉保弟」這些專屬球員的主題曲,不僅旋律洗腦,舞蹈動作也令人印象深刻,彷彿旋律響起,就能在腦海中看見啦啦隊的應援現場。啦啦隊女孩除了場上帶動氣氛,凝聚球迷看球的熱情之外,他們的帶粉能力以及個人魅力,也成為球團倚重的票房保證,職棒啦啦隊的重心更多放在觀眾互動和娛樂性上。她們表演帶動唱、流行舞蹈,燃起觀眾在球場中的熱血,這些改變讓他們成為職棒比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許有些人認為啦啦隊會奪走球員的光彩,但事實上,啦啦隊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炒熱比賽氣氛,藉此凝聚球迷與球隊之間的情感。動輒三四個小時的比賽,透過熱情的帶動唱和表情控管,場外有啦啦隊,才能讓球迷支持更加立體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