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懷念瓊瑤丨風靡台陸 為何港版瓊瑤劇成絕唱?

我心翩然自如奔放快樂/有如雪花與火花同時綻放/我將飛向可以起舞的星河

李琳琳 1976年港產瓊瑤劇《心有千千結》劇照

李琳琳 1976年港產瓊瑤劇《心有千千結》劇照

瓊瑤劇風靡台灣、大陸,為何香港卻較少拍攝此類作品,以至於這部TVB 1976年出品的 《心有千千結》💕👸🐇 ,更堪稱絕唱?

觀眾對於愛情故事的心理需求源於自身對於愛戀的美好憧憬。台湾及大陸經濟先後起步於70-80和80-90年代,同期亦伴隨嬰兒潮湧現。BB作為青年男女的愛情結晶,反射當時人們的愛戀需求——因此瓊瑤愛情故事在台、陸生逢其時,而香港則因為社會發展較早,真正的嬰兒潮早已於二戰後達到頂峰。

70年代香港,戰後出生世代步入婚嫁年齡,迎來一次生育趨勢的改善,故製片商乘勢推出瓊瑤愛情劇集亦不無道理。但是,瓊瑤戲劇想在娛樂事業十分繁榮的國際大都會觀眾心目中佔據一席之地絕非易事, 無論目標受眾是從小接收西方civilization熏陶的中產,亦或廟街夜市光怪陸離的草根階層,都面臨激烈競爭。

相較某些更早期的女作家,瓊瑤已能在其小說中塑造較為理想的現代女性形象——她們擁有誠實大方的品格,不卑不亢,自尊友愛,能夠跟男性結成性關係以外的協作夥伴,堪稱華人工商社會中的女性典範。瓊瑤對心目中理想角色的描繪也透露出為何她本人不僅是暢銷書作家,更是成功的企業家——並且至死都不失浪漫情懷。

然而,瓊瑤書中角色的具象化仍很大程度取決於電視創作者如何為其賦予血肉精神。對比TVB同期出品的《相見好》不難發現,若瓊瑤戲仍以台灣電影拍法,很難吸引當時的香港中產觀眾;於草根階層,則不夠武俠神怪,香豔獵奇。

當年,李琳琳反復推卻後才答允演出《心有千千結》,或許在她潛意識裏,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顧慮。憑演員的細膩演技,駕馭瓊瑤愛情劇本應當十分輕鬆,真正難能可貴的是,來自解嚴之前相對封閉保守台灣社會的瓊瑤小說,遇見中西合璧、黃金年代的香港,遇見得天獨厚、摩登新潮的李琳琳,能夠擦出怎樣的火花?

1976年,當時仍是導演制而非流水線工廠的TVB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機會,採用電影菲林拍攝,為後世留下一粒稀有珍珠,叫做「港式瓊瑤愛情劇」

李琳琳 石修 《心有千千結》劇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