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強力劇透,未看過電影請迴避🙅
Angie在律師樓有一個長鏡頭 ,交代了兩段截然不同的情緒:
當她終於明白Pat的心願時,壓抑許久的情緒得以抒發,因此眼淚奪眶湧出,瞬間滴落。有觀眾說,那一刻Angie除感動釋懷以外,可能有更多複雜情緒——例如愛失而復得的滋味,取決於觀眾自己的理解和體驗。
Angie第一次流淚之後,不再注視電腦螢幕,而是望向另一方向,考慮應該怎樣處理跟胡家的矛盾。演員用淚凝雙睫良久都未滴落表達Angie的心理掙扎,然後艱難作出一個決定:「我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Angie並非想妥協退讓、遷出愛巢,而是決意要打官司爭產,以法律程序向世人證明她和Pat的關係。
Angie第二次流淚是出於一種情感拉扯:捍衛愛情的自尊心和親戚「一家人」之間的取捨。最終選擇跟胡家反面,因為她知道:「如果阿Pat喺度」,也會跟她並肩作戰,因為她倆才是彼此最親密的家人。
📋哭泣是原始本能,嬰兒一出生就懂得啼哭。當人略微長大,例如從讀幼稚園開始,已培養出克制力,不會再因為肚餓就嚎啕大哭。成年人有情緒張力,例如人生失意、受到打擊時,你會想哭,但又要忍淚,不可以隨便哭,這便產生了情緒拉扯的張力,此種張力經常成為戲劇力量的源泉。但是,「哭泣」本能地容易感染觀眾,經常成為賣慘的戲劇手段——濫用原始的人類情緒,而不是鼓勵觀眾克制。
若想將哭泣升華成為一種抒情手法,需要有抒情的基礎。Angie前期跟胡家人爭拗的鋪陳,令她因釋懷而灑淚,再因情感拉扯而凝淚能夠成立,否則這場戲就跟狗血八點檔台劇沒分別。事實上,電影避開了Pat去世時Angie痛哭的場景。作為一種原始本能,生離死別時的痛哭沒什麼好看,就如同食物是人類本能,但美食節目沒藝術價值一樣。
📋芝加哥著名影評網站RogerEbert給《從今以後》打出4.5/5的高分,卻批評了這場律師樓的戲份:「劇情單薄令人失望,Angie的鬥志竟如此簡單地被點燃了。」 作者的評論不無道理,尤其是打官司的決定交代得過於草率,過程也一筆帶過,只是靠區嘉雯強力灑了兩滴淚撐住。
說到底,灑淚只是一種較原始的抒情方式。而那些更複雜深刻的抒情——例如電影的詩意開場,沒有人撒淚,卻是最感動人心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