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採納指導教授建議後,針對論文的具體優化步驟與方法,分為六大部分,逐步詳細說明如何進行改進:
第一步:增強效度與可信度
目標:克服單一敘事者研究的主觀性質疑
- 強調資料來源多樣性:
- 在研究方法部分新增段落,明確說明自我敘事的資料來源,包括日記、教學反思紀錄、觀察筆記等。
- 與訪談資料交叉驗證(詳見第三步),展示敘事觀點的客觀支持。
- 透明化研究者角色:
- 增加自我定位段落,說明研究者在OO國小的角色(如雙語教師/教學設計者),並闡明如何處理潛在偏見。
- 學術參考支持:
- 在理論框架中引用相關文獻,支持自我敘事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效度(如Clandinin & Connelly, 2000)。
第二步:明確訪談目的與對象
目標:強化資料收集的主體性與目的性
- 設定訪談目的:
- 訪談的主要目的是補充自我敘事的不足,驗證或拓展研究者的觀察與反思,具體目標包括: 驗證雙語教育政策實施的現況與挑戰。 收集其他雙語教師的經驗,展現多元觀點。 理解學生適應雙語教學的具體情況。
- 篩選訪談對象:
- 列出受訪者清單,包括OO國小的雙語教師、政策制定相關人員及學生。
- 選擇至少三名不同背景的教師(如新進教師、資深教師、雙語專長教師),確保樣本多樣性。
- 設計訪談結構:
- 半結構式訪談: 政策挑戰:教師在政策實施中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什麼? 教師角色轉變:教師如何看待政策對其教學理念或方法的影響? 學生適應:教師觀察到學生在雙語環境中的適應行為與困難。
第三步:訪談資料收集與分析
目標:結合訪談資料,進行多角度檢證
- 訪談過程:
- 為每位受訪教師安排30–60分鐘的訪談,並進行錄音。
- 事先將訪談提綱發送給受訪者,確保其對問題有充分準備。
- 資料整理:
- 將訪談內容轉錄為逐字稿,標記關鍵語句。
- 進行初步編碼,分類出政策挑戰、角色轉變、學生適應等主題。
- 整合與檢證:
- 將訪談資料與自我敘事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 一致性:哪些觀點在敘事與訪談中得到一致支持? 差異性:訪談資料中有無與敘事不符的觀察,如何解釋這些差異?
第四步:聚焦於研究背景與脈絡
目標:提升背景信息的完整性與聚焦性
- 新增OO國小的背景描述:
- 簡述學校的雙語教育政策與現況。
- 提供教師與學生的數量數據,例如雙語教師比例、學生的語言背景。
- 凸顯研究焦點:
- 明確說明為何選擇OO國小作為研究場域,其特殊性如何與研究主題呼應。
第五步:加強方法論與三角檢證
目標:完善研究設計並驗證結論的可靠性
- 新增方法章節內容:
- 說明研究設計為「自我敘事+訪談」的混合方法。
- 提及三角檢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多種資料來源(敘事、訪談、政策文件)檢驗效度。
- 闡述三角檢證步驟:
- 敘事與訪談資料的交叉分析。
- 補充政策文件或相關文獻的支持,進一步檢驗研究結論。
第六步:修改結論與討論章節
目標:展現研究發現的多元性與價值
- 結論部分:
- 將自我敘事的觀點與訪談結果結合,提出整合性結論。
- 闡述教師在雙語政策下的專業成長與挑戰。
- 討論部分:
- 深入分析發現的意涵,例如政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 提出實務建議(如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改進方向)。
總結:
透過以上六個步驟,您可以系統性地優化論文結構、補充研究資料、強化方法論以及提升學術可信度。這些改進將讓您的論文在學術性與實用性上更具說服力,同時展現自我敘事結合訪談的創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