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趁著去台北時找陳冠維換弓毛換琴橋,我一直覺得我的琴橋不夠好,健檢時他也有提到a弦聲音出不來,建議重削一塊。
原本的橋是 Aubert 最一般的,他工作室似乎都用Despiau Chevalets的三顆樹橋,套他的說法,換了之後聲音會從海綿蛋糕變布朗尼XD 外表也變好看很多,有美麗的紋路。
琴橋負責聲音的傳導,琴橋厚薄可以改變聲音的大小和分配,如果是琴橋本身造成的雜音也可以藉著換橋消除。我的琴換新橋後聲音整個亮很多,集中變好,a弦聲音也出來了。先前我練夜曲時就覺得a弦的音特別小,換橋後解決了這個問題,原來不是我的錯。
此篇另一重點:我買了應該是此生不會再換(沒錢換)的命定弓,而且正好是法國弓,嗯。本來我是想等回到職場賺錢再認真挑,今年先慢慢看累積經驗,沒想到緣份就這樣出現了........
我接觸到的第一把法國弓是琴友17萬的法弓,試拉時就深刻體會到手感、重心與聲音的差異,當下努力將這個感覺記在心中,打算挑一個盡可能和這把弓貼近的,當時我的預算設定五六萬左右,總之不想比琴貴。
殊不知買東西總是有意外,買琴更容易爆預算......
身為買弓小白的我,決定把握育兒之外有限的機會多累積看弓經驗,恰好有次要去藝文特區吃飯,就順便約了琴友在桃園「提琴專門」店教我怎麼挑弓。我事先請老闆準備七萬以內的弓讓我盲測,老闆娘還記得我(應該只有我會帶寶寶去琴行),開心地和寶寶打招呼,就擺出一桌子的弓讓我挑選。
挑弓是一個比琴更主觀的過程,每人喜愛的重量、重心、聲音都不同,演奏習慣的差異甚至會導致截然不同的評語,你的蜜糖可能是我的毒藥,所以一定要自己親自測試。
我的試弓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先試拿,輕輕甩動感受重量與順手度,光這個步驟就能初步淘汰一些了,我現在不愛重弓。
第二步是拉奏空弦,感受反應、共鳴與聲音,再來測試弓尖與弓根換弦時的流暢度,這一步差不多就可以刪除到只剩一兩隻了。
第三步驟是拉奏不同弓法跟你熟悉的曲子,體會操控性、彈性、細膩度、能否輕鬆做出想要的音色?大概這階段就差不多了。
我最後留下的是陳龍根的工作室弓,在預算內,後來出於好奇,又請老闆娘讓我試試看10萬以上的弓,她拿出一把11萬的無名法國弓,我一放到弦上就深深感受到它跟陳龍根的差異.....反應跟聲音完全不同。
一切的不歸路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當下我就知道,我不可能只買五六萬的弓了,我要的命定弓至少要這個等級。
第二家我跑去台北博得,試十萬內的,但試了很多都沒喜歡的作品,博得跟我應該沒有緣份。
第三次,正好有很會拉的琴友要出清收藏,我利用聚餐北上的機會,非常臨時地跟他約在年代試弓。他帶了三把弓,一樣先盲測,第一把沒什麼感覺,第二把一拉就覺得很ok,也是當下測試最久的一把,第三把是聲音很外放的弓,整體很不錯但特色不太適合我。
「我借第二把回去好了,請問這是什麼弓?」
「這把是法國老弓,還附有真品鑑定書。」
聽到又是法弓,我真的認命了,我就愛法弓啦怎樣(荷包哭泣)
第一把是中階的弓,算是過度期使用,第三把為蔡謙福個人作品,屬於力量型的,很適合表演比賽。這三把最愛法弓的操控性與聲音,很搭我琴的高音,原本就甜美的高音多了成熟的共鳴與絲滑感。於是帶回家試拉幾天後就決定購買了......比我的琴貴兩萬XD
弓的作者叫Célestin Émile Clasquin(1875 – 1928),一戰後搬到巴黎從事製弓行業,他的作品很少但公認品質優良。這把弓是琴友從陳瑞政那邊買來的,折了3萬後轉賣給我。我很喜歡老弓的歷史韻味,加上現代作者的個人弓沒有個15萬大概買不到,不到十萬買一把品質優良的個人作品我覺得很划算,而且有證書也比較好轉賣吧(假如未來要換),所以提琴專門的11萬無名老弓就不考慮了,不然那把我也滿喜歡的。
不過因為弓毛太髒有雜音,加上已經太鬆,所以我把弓拿去陳冠維那邊換毛,琴橋也一併重削。現在的琴和弓都是最好狀態,有種此階段最佳裝備都已拿到手的升級舒爽,接下來就要繼續努力練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