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的論壇有看到一篇文章,是在討論到網路上的一場影片。影片中有一個直播,其中主持人提到了關於正2長期投資的論點,還有講一些主動被動大戰和ALL IN的定義。關於這些內容,我想就分享一下我看影片的心得。
大綱:
1.前言
2.正2長期投資的適合性
3.學術模擬與威利的實測結果
4.長期投資與短期策略的比較
5.主動與被動投資的定義
6.ALL IN的定義與挑戰
7.定期定額的優勢與建議
8.低點加碼策略與季線應用
9.投資心態的重要性
10.影片心得與總結
關鍵字:
#正2 #長期投資 #ALLIN #主動投資 #被動投資 #開槓ETF #蒙地卡羅 #投資策略 #定期定額 #加碼策略 #季線 #高低點 #投資心態 #ALLOUT #影片心得
其中提到,這個正2到底是不是長期投資,適不適合長期投資呢?當然,以主持人的觀點來說,是不適合長期投資的,因為它是屬於兩倍開槓的ETF,單日兩倍績效的一種產品。他比較推崇的是買原型指數,例如0050,這樣會比較合適。
他的論點是如果這個指數開槓兩倍,會有一些情況。比如說,越長時間投資的情況下,通過蒙地卡羅模擬,你會發現它的標準差可能會越來越大,但報酬可能相對越來越少。也就是說,在長期投資的情況下,你可能會遇到報酬遠不及風險,風險比較高但報酬比較少,這是學術論文中的結論。
我們也做過一些數學模擬和蒙地卡羅實測,甚至我們還搭配過0050和00631L兩個指數,還有00713和00631L的蒙地卡羅實測。這樣的測試在台灣應該沒幾個人做過,覺得這個過程還挺有意思,所以來研究看看。
可是,如果你問我正二到底適不適合長期投資,我覺得你應該定義一下你所說的“長期投資”是什麼。我覺得可以談論長期使用這件事,但你的交易策略未必是很長期的。就我個人的觀察,根據過去分享的心得,我認為正二比較適合短期的策略性投資,這倒是沒有錯,也和證交所的建議相符。
但是,這並不代表你不能長期使用它。這是兩個不同的觀點。長期使用,但用短期策略來做投資,這當然是OK的。只是為什麼不用一直持續買進,將時間拉得非常長呢?比如說,我如果20年都投入在正二裡面,不賣出,這個其實主要的問題是心態上可能hold不住。
當然,有朋友會說,那就50%現金,50%正二不就搞定了。但就我來看,我認為50%的現金握在手裡,不會比放在市場裡更有效率。這點我捫心自問,覺得做不到。所以對我來說,正二的長期投資應該是長期使用,但我可能會以一年或兩年為一個週期來做定期定額,這樣可能會比較適合我。當然,看各位怎麼去使用這個工具。
我知道我們節目社群裡有很多朋友也在使用這些(正二投資)策略。我也知道有些朋友是(正二)看KD大法賺了很多錢,這也很厲害。所以,並不是說一個工具就規定你一定不能賣出,也不是說它只能用來長期持有。你如何設計你的長期投資策略,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想法和策略。
另外,主持人還提到了一個題目,就是關於主動與被動的投資大戰。最近在FB上有很多關於這個的論戰。我在滑FB的時候也有看到,但沒有深入研究,因為我覺得這個討論其實有點無聊。為什麼呢?因為說實在的,大部分人投資其實都屬於主動投資。你應該先定義什麼是主動,什麼是被動,這才是關鍵。
工具可以是被動,也可以是主動工具。但是你這個人在做投資這件事情,是不是主動?你自己的投資方式是不是主動?
比如說,我決定要買指數型的大盤ETF,然後再配一些高股息,或者是配債券,這樣子的投資比例,你這樣算是主動還是被動?
原則上來講,你自己去調配適合你自己的方式,這樣的行為就是主動投資。所以網路上常常有很多人一直在論戰這種主動被動。我覺得其實是有點無聊啦。如果你是要討論到工具是主動還是被動,那可能可以這樣子討論。只要是這種指數型的ETF,它有...
Tracking特定的指數,那你就可以認為這個工具是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工具,因為它就是跟隨某一條指數在執行,透過執行成分股的交易來達到追蹤績效。這當然就是一個被動工具啊。
當然,我知道在這個影片裡面,他們有提到說,這些開槓ETF不太像是被動型工具,可是就我來看,它其實也是追蹤指數的,這樣其實還是被動工具啊。
只是說,它的交易策略,你會不會認為它已經算是主動?比如說,因為它要滿足開槓的需求,可能每日它必須要去換倉,再做買進,達到單日兩倍績效。你會不會認為這樣就是主動呢?這個我覺得就是看你自己的想法。但是就工具本身來說,我認為它就是一個被動型的工具,這就看你怎麼去運用,怎麼去定義它。
另外,還有一個論點是關於ALL IN的定義。我在論壇上看到很多人在討論,「你的ALL IN跟我的ALL IN不一樣」,「有錢就ALL IN」,「50%也叫ALL IN」,「我只拿資產的50%來買股票,這個也叫做ALL IN」。其實我覺得談論ALL IN這個問題時,普遍性的說法是,我現在手上有一筆錢,假設是一百萬,我一次買進就叫ALL IN。就是我手上這一筆我認為可以投資的錢,或者是我的全部,我就拿去ALL IN,這就是ALL IN的定義。
有些人會覺得說,「不是啊,我每個月薪水花完,剩下三千塊、五千塊,有錢就買」,那也算ALL IN。這也沒有錯,每個人對ALL IN的定義不一樣。
但有時候,有些人在網路上會說,「你就給他ALL IN,不管大盤現在多少點,你就ALL IN」,這樣的說法其實很容易讓人誤解,覺得反正有錢就買進去,反正不會虧,買市場大盤指數就好,套著也沒關係,反正不會虧到哪裡去。
可是實際上,有些人的心性是無法做到這樣的。所以比較合適的方法,其實不是強調ALL IN這兩個字,而是講定期定額。例如說,我每個月的能力範圍內,手上閒錢五千塊,我拿三千塊來做定期定額投資。這樣我手上還保留一部分現金,並沒有將所有錢都投入這筆投資中。
這樣的投資方式,說實在的,比較符合人性,而不是像數學定義那樣,覺得「有錢就全部投入」,然後報酬就一定是最高。就像我常說的,報酬率高不等於你有辦法長期持有,這其實是兩回事。
所以,在討論ALL IN的時候,很多網路上的討論看起來很有熱度,但我想你要記得一件事,記得那些叫你ALL IN的人,莫名其妙就叫你ALL IN,結果你還真的腦波弱,將所有的錢、閒錢都進去。但問題是你的心態能不能hold住這樣的投資呢?
你心態沒有的時候,你的ALL IN,很容易就變成你也是ALL OUT。ALL IN、ALL OUT,這樣也賺不到什麼錢,然後就只是支付了手續費,還賠了一些錢。這樣子你出場根本沒有意義。
所以這種ALL IN的定義,我是覺得每個人的解讀不一樣啦。那我覺得不需要特別去強調這兩個字,ALL IN。應該是強調說,你以合適的資金部位來做投資,然後長期持有,這樣可能會比較合適。
那另外呢?在這個討論當中,還有人講說,那應該要低點加碼。好像某基金公司最近有活動,說有什麼投資策略可以低檔加碼。就是排除掉投資人自己的投資策略,基金公司幫你在低檔時加碼。其實這種方式在某些國內券商定期定額裡面也有,比如說你季線之下,它的單筆定期定額部位,你可能可以從三千塊調整為四千塊或五千塊。它也有類似的功能啦。你未必一定要開某基金公司的這種功能去買基金,你也可以用某券商的方式達到類似效果。
那到底要不要在低檔加碼呢?其實低檔跟高點,應該講高點跟低點,這樣的定義很模糊啦。所以我想在這個國內某券商的軟體裡面,它是用季線來做判斷,這樣其實也蠻合理的。你可以用季線為單位來看,這樣是否叫做高或低,也是可以的。但這並不保證一定賺錢,只是告訴你,這樣的投資策略可以幫助克服一些人性的弱點。
比如說,像我們在錄製這段影片的時間點,台股陸續下跌。我就想問,大家是不是有開始執行all in正二呢?如果在大盤持續下跌的情況下,你還是all in正二,代表你的心態超強,超厲害,那遲早會賺錢,這一定是這樣。
但還是要強調,以合適的投資心態來看投資,不是說我就是一筆大資金進去,然後想撈一筆,賺飽了。其實這樣很容易因為心態問題而all out,那就很可惜了。
以上就是我看這個影片的心得啦。當然,我想學術論文的東西有數學計算,我認為學術論文裡面講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對的。但重點是執行的人,當你去看這些論文時,你要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是BUY IN那些書上所有的想法和論點。那樣就有點可惜啦,盡信書不如無書,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Podcast收聽入口|社群入口|節目目錄: https://cutt.ly/AwesomeMoney
威利財經角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