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十一~十月十七)
颱風過後,因為東北風的影響又持續陰雨綿綿了一陣子,這禮拜終於盼到陽光稍微露臉。太久沒看到藍天,忽然對於四周風景產生一種陌生的感覺,忘了原來站在這裡抬頭望向樹梢時,背景是藍色看起來原來是這副景象。這禮拜還幫阿媽買了芹菜、高麗菜等新的菜苗,準備再來培育新的一批作物。
今年三月收成山藥後,我們將小顆的山藥和切下來的山藥頭再埋回土裡,也經過了半年。雖然照理說山藥放越久會越來越大,但阿媽說差不多可以收成了,因為如果放太久,會長出比較多根,山藥削皮後長根的地方有黑點,會比較「醜」(不知道黑點只是外觀不佳,還是對味道也會有影響?)。所以阿媽還是建議時候到了就盡快收成。
挖山藥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不知道會挖到什麼東西。種下山藥時埋到土裡就看不到它後續發展了,所以完全不知道究竟有沒有順利成長,長得多大顆,是什麼形狀,因此收成時感覺特別期待。
挖山藥的前置作業要先用鋤頭將土表的雜草清除,除草的途中可以看到有一些山藥的頭露出地表,因此可以大概把握一些山藥的位置,並且小心不要撞破。
確認山藥的位置後,用鋤頭挖開旁邊的土,注意不要鋤太靠近,會容易傷到山藥。慢慢挖到一定深度,清除山藥周邊大部分的土後,可以感覺山藥有一點鬆動,此時從旁邊再用力往下鋤,把山藥鏟起來。
田裡的山藥有兩種,阿媽說長得比較大顆、形狀不規則的其實叫做田薯,不是「真的山藥」,長形的才是所謂真的山藥。長形的山藥會深深釘入土中,很容易從中間斷掉,要完整地挖掘出來頗有難度。
我們平常都把兩種統稱山藥,也都混在一起吃。這次帶回家煮湯,特別比較了兩種薯吃起來的差異。我做了一道山藥排骨湯,發現長形的山藥大多是白肉,比較快熟,口感比較「糜」。大顆的田薯有白有紫,要煮比較久,纖維比較粗,需要煮比較久,也容易散開。
不過大致上兩種吃起來差異並不大,而且田薯是又大顆又好挖,真的是很棒的作物,我覺得或許也不用在意它是不是「真的山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