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一月二十~一月廿六)
田裡的蔬菜到達採收全盛時期,家裡冰箱大爆滿好幾個禮拜之後,開始有些走下坡的跡象。今年菠菜長得又多又漂亮,可以說是種得最成功的菜了,現在也觀察到有點發黃的現象,必須加緊腳步趕快採起來吃了。首先挖掉一些土(不知道為什麼阿媽只要鋪一半,可能是為了要有對照組?),讓草莓旁邊呈現一個比較陡峭,近九十度的土坡,使果實可以往下垂。
接著阿媽本來打算用紙箱做一個直角的檯面,上面再鋪塑膠防水,不過後來發現紙箱太厚,非常難操控形狀,所以我們就省略了紙箱,最後就簡單地鋪上一層塑膠袋,上面插上鋼筋固定就大功告成。床鋪好之後,看到草莓瘦巴巴的,就順便施了一點肥。
另一方面番茄依然是猛開花不結果的狀態。自從番茄開始開花之後,我就再也沒有摘除上方的側芽,所以番茄現在大多都已長了兩個分支需要加強固定。於是阿媽要我拿繩子再把新長的分支固定到支架上。
整理的時候順便摘除了一些靠近根部土壤的側芽。我發現靠近番茄植株時,會聞到一股帶番茄感(?)的清新草味,個人還滿喜歡的。可以一邊聞香一邊工作,感覺挺幸福的。
菜頭種太多怎麼辦?就做成菜脯吧!
阿媽說做菜脯必須要曬三天的太陽,不過北部的二月要連續出三天的太陽其實滿有困難的,所以我以為阿媽還會等一陣子才要做。
這天我回到阿媽家就聞到一股奇妙的香味,有點像是剛出爐的牛奶吐司?但又好像不是澱粉的麥香。結果原來是因為菜頭再不收成就要不行了,阿媽就趁著沒雨,有一點陽光的時候,趕著製作菜脯了。
菜脯的製作過程很簡單,蘿蔔洗淨、削皮後先拿去戶外曬一天,曬乾後然後晚上收進屋裡加入鹽揉一揉,用重物壓住上方將水份擠出來。白天再繼續拿去曬,曬三天直到乾燥有些變色的狀態。
結果阿媽只曬了一天,隔天陰陰的沒太陽,就沒有拿出去曬。晚上怕菜脯會壞掉所以又加鹽揉了一次。所以家裡才會有那股奇妙的香味,原來是曬到一半的菜脯發出來的。
再隔一天終於又出太陽了,我們一早趕快又把菜脯擺出來。阿媽說如果如果再沒太陽,就要把菜脯收到冰箱,等好天氣再拿出來曬。看來對應台北的爛天氣曬菜脯,也只能盡量變通,多嘗試不同的策略了!
追記:結果一週後竟然出現了連三天的大晴天,阿媽趕快製作了第二批,結果大成功,顏色曬得超級漂亮。還製作了菜頭絲版本的「菜脯米」,說清明節要給我做草仔粿用!
曬好之後放到玻璃罐裡(盡量壓密實)就可以保存下來慢慢使用了(阿媽說可以常溫保存,但保險起見我還是放在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