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十八~十月廿四)
短暫放晴後,又是一段綿綿細雨的日子。因為下雨不太方便做農事,颱風之後也對於種新的菜還沒什麼動力(還在難過中嗚嗚),於是就跟著阿媽加減拔一下雜草整理空地。其實剛下過雨時最適合拔草,土壤會變軟,比較容易將草連根拔起。
隔天下午雨勢暫歇,阿媽決定要來整理山藥田。今年三月在田裡的兩區種下山藥(可參考三月的這篇紀錄),上禮拜開挖其中一區,這禮拜著手另一區。這裡的竹架因為使用好幾年了比較破舊,擔心它會不穩固,颱風之後感覺更加搖搖欲墜,所以阿媽決定挖山藥時也順便也拆除竹架。
動工之前,阿媽先順便搶救了一下山藥田旁邊一棵被颱風吹歪的木瓜樹,用兩根竹子幫它做一個簡單的固定架來支撐。
接著我們開始拆竹架。山藥在地表以上的部分在入秋之後就會自然凋零,留下枯藤纏繞其上。正以為枯藤沒用要扯掉時,阿媽叫住我,說上面有山藥的種子。仔細一看枯藤上面確實結著一顆一顆的咖啡色的球狀物,於是我們把它收集起來,打算之後再拿來種植。
後來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那其實不是種子,而是一種顆粒狀的莖或芽叫做「零餘子」(參考農業入口知識網),其實是植物的小肉芽(!?)不過功能就和種子差不多。所以種植山藥時,不但可以使用小顆的山藥、大顆山藥切下來的頭,也可以使用零餘子,一種植物有多種繁衍方式,真是太酷了!
收集好零餘子之後就開始慢慢把竹架拆解。撥開枯藤,解開竹架的固定繩索,再把竹子一根根拆起來放到旁邊。
拆完竹架後,我們很好奇三月時使用管子種植的山藥怎麼樣了?
長形的山藥會深深釘到土裡,導致採收時斷掉尾端挖不到,所以當時我們在種植時嘗試埋入了一些半圓塑膠管,把山藥放入塑膠管內,再蓋上土,期待山藥會依管子的形狀生長,收成時也可以直接把管子拉出來就好,不需再慢慢挖土挖很深。
結果如何呢?首先挖到的兩個管子裡面都是空的,山藥和種下去時一樣小顆,完全沒有長大。有些失望地繼續挖第三根管子,終於發現中間好像有東西,最後挖出長長筆直的一大條山藥!而且如同理想狀況,稍微把上方的土翻開後,管子一拉就拉出來了,非常容易收成。可說是大成功。
不過我們大概埋了快十根管子,也只成功了這麼一條。我們也無法確定影響成功的要素是什麼(我自己觀察,成功的那條埋的深度似乎有比較深一點點)?阿媽說下次不用管子了,想嘗試另一種把土堆得很高的種法。不過我還是很好奇如果使用管子,要怎麼種才會增加成功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