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可觀測#宇宙的範圍半徑約為465億光年?( 因為目前推測宇宙年齡約為138億年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因為目前推測宇宙年齡約為138億年,
但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卻達到了約465億光年,
這背後有幾個原因:
 

  1. 宇宙膨脹:宇宙自從大爆炸以來一直在膨脹。
    這意味著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物體,其實是在膨脹過程中被拉遠的。              因此,雖然光從這些物體出發到達我們需要138億年的時間,但這些物體在宇宙膨
    脹的作用下現在距離我們比138億光年更遠。
  2. 相對論效應: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是動態的,且受物質與能量的影響。                這意味著宇宙的膨脹速度也會影響我們對距離的測量。
  3. 光的紅移:遠方天體發出的光在經過膨脹的宇宙空間時,其波長會被拉長,這稱為紅
    移。 根據紅移程度,我們可以計算出這些天體的實際距離,這往往比光行
    經的時間還要遠。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可觀測宇宙的範圍遠大於我們根據宇宙年齡所預期的範圍。

 

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宇宙的持續膨脹:

  1. 宇宙的年齡確實是138億年,光從宇宙誕生至今行進了138億光年的距離 。
  2. 但由於宇宙一直在膨脹,最早期發出的光所來自的那些物質,現在已經移動到距離我們約465億光年的位置 。
  3. 這個現象可以用「共動距離」(comoving distance)來解釋:
    即使光速有限,但宇宙膨脹的效應使得可觀測範圍遠超過138億光年
  4. 換句話說,可觀測宇宙的邊界是由138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原子現今所處的位置所定義 。

 

宇宙年齡只有138億年,
為何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卻能達到465億光年呢?
這其中涉及到宇宙學的一些重要概念。

關鍵在於宇宙的膨脹

  • 宇宙不是靜態的:宇宙從大爆炸開始,一直在不斷地膨脹。
                           這就像一個不斷吹大的氣球,上面的點(星系)彼此之間的距離會越
    來越大。
  • 光速的限制:雖然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但宇宙的膨脹速度卻不受光速限制。                  這就像氣球表面的一個點,即使它以最快速度向另個點移動,但由於氣球
    本身在膨脹,兩個點之間的距離還是會增加。

簡單來說

  • 光錐的概念:從地球向外畫一個光錐,這個光錐代表了我們能觀測到的最遠距離。
  • 宇宙膨脹的影響:由於宇宙膨脹,那些發出光線的星系,在光線到達地球時,已經遠
    遠移動到了更遠的地方。
  • 計算方式:透過考慮宇宙的膨脹率、哈勃常數等因素,科學家計算出,我們現在能觀
    測到的最遠星系,發出的光是在宇宙年齡大約3億歲時開始的。
    這些光線經過138億年的漫長旅程,才到達地球。
    但是,由於宇宙在不斷膨脹,這些星系現在已經遠在465億光年之外了。


總結來說

  • 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比宇宙年齡更大,是因為宇宙一直在膨脹。
  • 光速的限制並不能限制宇宙的膨脹速度。
  • 我們觀測到的宇宙,其實是宇宙過去的一個狀態。


類比:

想像你在一個不斷膨脹的氣球表面,你看到的最遠的點,實際上在過去的時候離你更近。 隨著氣球的膨脹,這個點已經遠遠地移開了,但你仍然能看到它過去發出的光。


想了解更多嗎?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研究宇宙大爆炸和膨脹的重要證據。
  • 哈伯常數:這個常數描述了宇宙膨脹的速度。
  • 紅移現象:遠處星系的光譜會向紅端偏移,這是宇宙膨脹的直接證據。

  

為什麼是465億光年? 

你可能會直覺地認為,宇宙的範圍就等於宇宙的年齡(約138億年)乘以光速。
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是因為: 

  • 宇宙膨脹: 宇宙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膨脹。這意味著,遙遠的星系正以越來越
    快的速度遠離我們
  • 光速有限: 即使光的速度很快,但宇宙的尺度實在太大了。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範
    圍,其實是過去138億年內光所能到達的最遠距離

 

計算方法:宇宙距離尺度 

天文學家採用了一系列的方法來測量宇宙中天體的距離,這些方法被稱為「宇宙距離尺度」。 

  1. 直接測量: 對於相對較近的天體,天文學家可以利用三角測量等方法直接測量其距
    離。
  2. 標準燭光: 對於遙遠的天體,天文學家會尋找一些亮度已知的特殊天體,例如造父變
    星和Ia型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通過測量這些天體的亮度,可以推
    算出它們的距離。
  3. 紅移: 遙遠星系發出的光會因為宇宙的膨脹而發生紅移。通過測量紅移的程度,可以
    推算出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進而估算出它的距離。

 

465億光年的由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的餘暉。通過對它的精確測量,
    天文學家可以得到宇宙的年齡、膨脹速率等重要參數。
  • 哈伯常數: 哈伯常數描述了宇宙膨脹的速度。通過測量遙遠星系的紅移和距離,可以
    得到哈伯常數的值。
  • 宇宙學模型: 天文學家利用宇宙學模型,結合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哈伯常數等數據,
    對宇宙的演化進行模擬。

 

綜合上述方法和數據,天文學家最終計算出,我們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約為465億光年。

 

重要提醒:

 

可觀測宇宙: 465億光年指的是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範
圍,並不代表宇宙的全部。
宇宙可能無限大,也可能存在我們無法觀測到的部分。

宇宙仍在膨脹: 宇宙的膨脹速度一直在變化,因此可觀測
宇宙的範圍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大。



有空也可以到部落格看看 https://tslv.pixnet.net/blog 感謝您!!





avatar-img
23會員
401內容數
一直尋找 " 真正 " 的師傅 , 行行出狀元!! 業業有老師!! 感謝您的支持 也可以到下方連結逛逛喔! https://tslv.pixnet.net/blog https://vocus.cc/user/@tslv https://www.youtube.com/@tslv80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真師傅的AI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目前科學家對宇宙的形狀有幾種主要的假設。 根據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 宇宙有三種可能的幾何形狀: 平坦宇宙:就像一張平的紙張,這意味著宇宙的曲率為零。在這種模型下,平行線永 不相交,宇宙是無邊無際的,且可以永遠擴展。 開放宇宙:形狀類似於一
1. 制定學習計劃 每週計劃: 為每個科目設定具體的學習時間。確保每天都會覆蓋到數學、物理和化學,不要將某一科目完全忽略。 目標設定: 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例如每週掌握一個數學概念,或在兩週內解決一定數量的物理題目。 2. 有效資源利用 課程: 參加學校或線上的補習課程,選擇那些專注於數學、
目前的實際運用 藥物發現與開發:AI可以加速藥物發現過程,通過分析大量的基因信息、疾病模式和化學相互作用,快速識別潛在的藥物候選。 臨床試驗優化:AI可以幫助識別合適的試驗參與者,預測試驗結果,並優化試驗設計,從而提高臨床試驗的效率。 個性化醫療:AI可以根據患者的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量
1.做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 Do what needs to be done, not just what you want to do.) 2.把該做的變成想做的 (Turn what needs to be
這種情況確實需要謹慎處理。以下是一些建議: 理解和尊重:首先,理解和尊重她的性取向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 的性取向,這應該被尊重。 溝通:嘗試與她進行開放和真誠的溝通。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並向她解釋她的行為 可能對他人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lkmVu_yCg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JVR632FTg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Kg5MPmRsG8 看到垃圾視而不見 真bad!! 
目前科學家對宇宙的形狀有幾種主要的假設。 根據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 宇宙有三種可能的幾何形狀: 平坦宇宙:就像一張平的紙張,這意味著宇宙的曲率為零。在這種模型下,平行線永 不相交,宇宙是無邊無際的,且可以永遠擴展。 開放宇宙:形狀類似於一
1. 制定學習計劃 每週計劃: 為每個科目設定具體的學習時間。確保每天都會覆蓋到數學、物理和化學,不要將某一科目完全忽略。 目標設定: 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例如每週掌握一個數學概念,或在兩週內解決一定數量的物理題目。 2. 有效資源利用 課程: 參加學校或線上的補習課程,選擇那些專注於數學、
目前的實際運用 藥物發現與開發:AI可以加速藥物發現過程,通過分析大量的基因信息、疾病模式和化學相互作用,快速識別潛在的藥物候選。 臨床試驗優化:AI可以幫助識別合適的試驗參與者,預測試驗結果,並優化試驗設計,從而提高臨床試驗的效率。 個性化醫療:AI可以根據患者的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因素,量
1.做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 Do what needs to be done, not just what you want to do.) 2.把該做的變成想做的 (Turn what needs to be
這種情況確實需要謹慎處理。以下是一些建議: 理解和尊重:首先,理解和尊重她的性取向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 的性取向,這應該被尊重。 溝通:嘗試與她進行開放和真誠的溝通。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並向她解釋她的行為 可能對他人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lkmVu_yCg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JVR632FTg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Kg5MPmRsG8 看到垃圾視而不見 真bad!!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理論學家/各自表述 宇宙的起點 從沒一個見解 能下定論且被承認 ~~~ 想要的不多 能要的更少 要得的也將轉虛無 浸淫其中/終感空乏 時刻檢點擁有的/將發現 無一事物真實不變 甚而 無跡可尋 ~~~ 宇宙大爆炸的奇點 怎麼發生 對生命價值毫無益助 ~~~ 今只想問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宇宙是如此的巨大,然而我們所能看見的生命卻如此的稀有, 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矛盾。 但是,如果生命不僅僅是物質的形式, 那麼生命的數量就不能用現有的觀測方式來衡量。 小時候,我常常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不知道是什麼波,在黑暗中,沒有任何重力的束縛,往前飛,非常舒服。因此,我不斷思考,或許
Thumbnail
精彩內容請點擊觀看:宇宙的終極之謎:科學家眼中的上帝存在論證;希格斯玻色子的上帝粒子、量子糾纏、宇宙微調論、康托爾的數學無限論、哥德爾本體論的數學邏輯證明、阿奎那的神學五路證明 (youtube.com) 在浩瀚的宇宙間,人類自古以來便不斷追問一個永恆的問題:“萬物萬象的根源是什麼?”歷代哲學家
Thumbnail
抬頭看看這宇宙,至少是我們能夠看到的這片天空,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對多數人而言,幾乎不曾抬起頭,除了天文學家、物理理論學者,還有我,以及部分人之外,我們幾乎不曾真正抬頭「收藏」這片僅有的天空。多數人的視野多半隻有前方,下方,以及你的基本視角,除了這個,就沒了。
天氣很熱,宇宙卻很冷。地球在發燒,宇宙卻是異常地冷靜,也許有什麼意外,但目前為止還不關地球的事,至少那種電影情節的撞擊地球不會很快就會發生,然後造成了世界末日。至於有沒有「真的」世界末日?我相信是有的,只不過,大概多半都是我們人類自己一手造成的,跟外太空無關,看看最近發生的世界大小事就可以知道:英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首先聲明,這篇文章是我提供概念請ChatGPT將本文完成
Thumbnail
自人類古老文明開始,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存在的意義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的奧妙和真理是許多哲學、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中探索的核心主題。然而,在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宇宙。
以前我總不解什麼是向宇宙下訂單 宇宙何其大、何其浩瀚 人類只不過是這宇宙的一個小分子 那樣地不成比例 對比宇宙 人類猶如小螞蟻 只能仰望興嘆 或許這就是沒有立定目標沒有計畫的過一天算一天 以至於無法選擇相信與付諸行動 那樣的膽小如鼠的我 或許也跟我的原生家庭有關 如何擺脫這
Thumbnail
在這個大宇宙中,我們只看見自己的小宇宙,即使有多重宇宙,我們仍舊喜愛自己的這個宇宙,至少是我們已知的這個世界觀。我不怪人們為何這麼狹隘,我只是在懷疑,我們這麼狹隘,或是這麼有偏見性,難道都不是因為人性使然而造成自己矇蔽而這樣? 政治是很好的下手標題,因為世界上早已經泛政治化,那些老油條的保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理論學家/各自表述 宇宙的起點 從沒一個見解 能下定論且被承認 ~~~ 想要的不多 能要的更少 要得的也將轉虛無 浸淫其中/終感空乏 時刻檢點擁有的/將發現 無一事物真實不變 甚而 無跡可尋 ~~~ 宇宙大爆炸的奇點 怎麼發生 對生命價值毫無益助 ~~~ 今只想問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宇宙是如此的巨大,然而我們所能看見的生命卻如此的稀有, 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矛盾。 但是,如果生命不僅僅是物質的形式, 那麼生命的數量就不能用現有的觀測方式來衡量。 小時候,我常常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不知道是什麼波,在黑暗中,沒有任何重力的束縛,往前飛,非常舒服。因此,我不斷思考,或許
Thumbnail
精彩內容請點擊觀看:宇宙的終極之謎:科學家眼中的上帝存在論證;希格斯玻色子的上帝粒子、量子糾纏、宇宙微調論、康托爾的數學無限論、哥德爾本體論的數學邏輯證明、阿奎那的神學五路證明 (youtube.com) 在浩瀚的宇宙間,人類自古以來便不斷追問一個永恆的問題:“萬物萬象的根源是什麼?”歷代哲學家
Thumbnail
抬頭看看這宇宙,至少是我們能夠看到的這片天空,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對多數人而言,幾乎不曾抬起頭,除了天文學家、物理理論學者,還有我,以及部分人之外,我們幾乎不曾真正抬頭「收藏」這片僅有的天空。多數人的視野多半隻有前方,下方,以及你的基本視角,除了這個,就沒了。
天氣很熱,宇宙卻很冷。地球在發燒,宇宙卻是異常地冷靜,也許有什麼意外,但目前為止還不關地球的事,至少那種電影情節的撞擊地球不會很快就會發生,然後造成了世界末日。至於有沒有「真的」世界末日?我相信是有的,只不過,大概多半都是我們人類自己一手造成的,跟外太空無關,看看最近發生的世界大小事就可以知道:英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首先聲明,這篇文章是我提供概念請ChatGPT將本文完成
Thumbnail
自人類古老文明開始,我們對於宇宙的起源、結構以及存在的意義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的奧妙和真理是許多哲學、神秘主義和宗教思想中探索的核心主題。然而,在20世紀初,隨著量子力學的誕生和發展,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宇宙。
以前我總不解什麼是向宇宙下訂單 宇宙何其大、何其浩瀚 人類只不過是這宇宙的一個小分子 那樣地不成比例 對比宇宙 人類猶如小螞蟻 只能仰望興嘆 或許這就是沒有立定目標沒有計畫的過一天算一天 以至於無法選擇相信與付諸行動 那樣的膽小如鼠的我 或許也跟我的原生家庭有關 如何擺脫這
Thumbnail
在這個大宇宙中,我們只看見自己的小宇宙,即使有多重宇宙,我們仍舊喜愛自己的這個宇宙,至少是我們已知的這個世界觀。我不怪人們為何這麼狹隘,我只是在懷疑,我們這麼狹隘,或是這麼有偏見性,難道都不是因為人性使然而造成自己矇蔽而這樣? 政治是很好的下手標題,因為世界上早已經泛政治化,那些老油條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