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
以下為適合高中生的「手沖咖啡風味影響因素」探究與實作設計,聚焦明確的操縱變因與科學探究流程:
探究主題 : 「水溫如何影響手沖咖啡的風味?」
▶ 核心科學概念
控制變因法、感官分析、化學物質溶解度
實驗設計
▶ 操縱變因(自變量)
沖泡水溫(設定 85°C、90°C、95°C 三組)▶ 控制變因
- 咖啡豆品種與烘焙度(固定同一款淺中焙豆)
- 咖啡粉量(15g)
- 研磨粗細度(中細砂糖狀,統一使用刻度#20 手搖磨豆機)
- 沖煮時間(總注水 2 分鐘)
- 粉水比例(1:16,即總注水量 240ml)
- 注水手法(固定分 3 次同心圓注水)
材料與工具
- 手沖壺(附溫度計)
- 電子秤、計時器
- 濾杯與濾紙(V60 標準)
- 淺中焙咖啡豆(預先統一研磨)
- 透明品嚐杯(編號 A/B/C)
- 風味評分表(附酸度、苦味、醇厚度指標)
- 溫水桶(用於調節水溫)
實驗步驟
➊ 對照組設定
- 準備 3 組相同咖啡粉(15g/組)
- 分別加熱水至 85°C、90°C、95°C(使用溫度計確認)
➋ 沖煮流程
- 潤濕濾紙後倒掉殘水
- 倒入咖啡粉,輕拍濾杯使表面平整
- 第一次注水:注入 30ml 熱水,悶蒸 30 秒
- 第二次注水:緩慢注水至 120ml(控制 1 分鐘內完成)
- 第三次注水:緩慢注水至 240ml(總時間 2 分鐘)
- 移除濾杯,搖勻咖啡液後倒入編號杯
➌ 數據收集
- 每組學生品嚐 3 杯咖啡(需漱口間隔)
- 填寫評分表(1-5 分量表,範例如下):
➍ 安全提示
- 熱水操作需戴防燙手套
- 咖啡渣統一回收(可延伸討論環保應用)
分析與討論
▶ 預期現象
- 高水溫(95°C):苦味明顯(高溫萃出更多油脂與生物鹼)
- 低水溫(85°C):酸度突出(保留果香但溶解物質較少)
- 90°C:風味較平衡(理論最佳萃取溫度)
▶ 延伸思考
- 若改用「深焙咖啡豆」,結果可能如何變化?
- 主觀品嚐是否受個人偏好影響?如何設計更客觀的評量?
- 討論「溶解度」與「分子動能」的關聯性(連結理化課程)
教學應用
- 跨領域連結:化學(萃取原理)、生物(味覺感知)、數據分析
- 實作時間:2 節課(含準備與分析)
- 進階挑戰:讓學生自選變因(如研磨度)重新設計實驗
此設計透過單一操縱變因(水溫),結合可量化的感官評測,能讓學生直觀理解「沖煮參數」與「風味結果」的因果關係,同時培養控制實驗的科學思維。
G.K.
關鍵要點
- 研究顯示,磨豆粒度是影響手沖咖啡風味的重要變因。
- 實驗設計簡單,適合高中生操作,操縱變因為磨豆粒度(細、中、粗)。
- 預期結果:細磨咖啡可能更濃郁且苦澀,粗磨咖啡可能更淡薄溫和。
實驗概述
這個實驗探討磨豆粒度如何影響手沖咖啡的風味,適合高中生進行。通過改變磨豆粒度,我們可以觀察其對咖啡強度、苦澀度和整體口感的影響。實驗過程簡單,所需材料易於取得,結果直觀易懂。
所需材料
- 手沖咖啡器具(如 Hario V60)
- 同一種類的咖啡豆
- 可調整磨豆粒度的咖啡研磨機
- 熱水(約 200°F,若無溫度計,可用剛煮沸的開水)
- 稱重器(選擇性)或量匙
- 三個品嘗杯和三個濾紙
實驗步驟
- 使用研磨機將咖啡豆磨成三種粒度:細磨(像細砂)、中磨(像海鹽)、粗磨(像麵包屑)。
- 量取每種磨豆 20 克(或約 2 湯匙),放入不同的濾紙中。
- 慢慢將 300 毫升熱水均勻澆在咖啡上,讓其滴下至杯中。
- 品嘗每杯咖啡,記錄強度、苦澀度和風味的差異,可邀請他人一起評估。
預期結果
研究顯示,細磨可能導致更濃郁且苦澀的咖啡,因為水能從更小的顆粒中萃取更多風味;粗磨則可能較淡薄溫和。這個實驗幫助理解磨豆粒度對咖啡風味的影響。
詳細報告:手沖咖啡探究與實作的全面分析
引言與背景
手沖咖啡(也稱為倒濾式咖啡)是一種手動沖泡方法,通過將熱水倒在咖啡粉上,讓咖啡逐滴流出至杯中。這種方法允許我們精確控制多個變數,如水溫、咖啡與水的比例、磨豆粒度以及澆水技巧,因此非常適合用於科學探究。特別是對於高中生,這是一種簡單且直觀的方式來學習實驗設計和變數操縱的科學原理。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選擇磨豆粒度作為主要的操縱變因,因為它對咖啡風味有顯著影響,且操作簡單易懂。根據相關研究,磨豆粒度影響萃取效率:細磨可能導致過度萃取,產生苦澀味;粗磨則可能導致萃取不足,咖啡風味較淡。這個實驗旨在驗證這些影響,並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實驗設計與假設
我們假設:磨豆粒度的不同會顯著改變手沖咖啡的風味,具體來說,細磨會產生更濃郁且可能更苦澀的咖啡,中磨提供平衡的風味,粗磨則會較淡薄溫和。這個假設基於咖啡科學的常識,磨豆粒度影響水與咖啡粉的接觸面積,從而影響萃取的程度。
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我們需要控制其他變數,包括使用同一種類的咖啡豆、相同的熱水溫度(約 200°F,若無溫度計,可用剛煮沸的開水冷卻一分鐘)、相同的咖啡與水比例(20 克咖啡對 300 毫升水),以及一致的澆水技巧(採用慢速圓周運動)。
材料與設備
以下是實驗所需的材料,均為高中生易於取得的:
- 手沖咖啡器具:如 Hario V60 或其他常見的倒濾式咖啡器。
- 咖啡豆:確保同一批次,保持一致性,避免不同來源的干擾。
- 咖啡研磨機:需能調整磨豆粒度,建議使用磨盤式(burr grinder)以確保均勻。
- 熱水:理想溫度為 195°F 至 205°F,無溫度計可使用剛煮沸的開水冷卻約一分鐘。
- 稱重器:用於精確測量 20 克咖啡和 300 毫升水,若無,可用量匙約 2 湯匙咖啡。
- 三個品嘗杯:用於收集不同粒度的咖啡。
- 三個濾紙:確保每個試驗使用新的濾紙,避免污染。
實驗步驟詳述
- 磨豆準備
- 使用咖啡研磨機將咖啡豆磨成三種不同的粒度: 細磨:粒度像細砂或粉糖,適合用於觀察過度萃取的效果。 中磨:粒度像海鹽或粗鹽,這是手沖咖啡的標準粒度,提供平衡風味。 粗磨:粒度像麵包屑或小石子,適合觀察萃取不足的情況。 注意:粒度的具體定義可根據研磨機的設定調整,若無明確標準,確保三種粒度有明顯差異即可。 量取每種磨豆 20 克,若無稱重器,可用約 2 湯匙作為替代,但精確度可能稍低。
- 設置手沖咖啡器
- 取一個新的濾紙放入手沖咖啡器中,用熱水沖洗一次,以去除濾紙的紙味,並預熱器具。 倒掉沖洗用的水,確保每個試驗使用新的濾紙,以避免交叉污染。 重複此步驟,為每種磨豆粒度準備一個新的濾紙和器具。
- 咖啡沖泡
- 將細磨、中磨和粗磨的咖啡粉分別放入三個不同的濾紙中。 採用一致的澆水技巧:先緩慢澆約 50 毫升熱水,均勻浸泡咖啡粉,讓其“開花”(bloom)約 30 秒,然後繼續以圓周運動緩慢澆剩餘的 250 毫升水,直到總量達到 300 毫升。 讓咖啡完全滴下至杯中,記錄每個試驗的滴濾時間(若有條件,可用計時器,但非必要)。 重複此過程,為每種磨豆粒度沖泡一杯咖啡,確保澆水速度和技巧一致。
- 品嘗與數據記錄
- 沖泡完成後,品嘗每杯咖啡,記錄以下觀察: 強度:咖啡是否濃郁,是否有足夠的口感。 苦澀度:是否有明顯的苦味,是否過於刺激。 風味:是否有花香、果香或巧克力味等特徵。 為了提高客觀性,可邀請其他同學或家人一起品嘗,並記錄他們的評價,形成共識。 可使用簡單的分數系統(如 1-5 分)評估每杯咖啡的強度、苦澀度和整體滿意度,方便比較。
預期結果與分析
根據相關研究和咖啡科學的知識,我們預期以下結果:
- 細磨咖啡:可能更濃郁且帶有較強的苦澀味,因為細小的顆粒提供更大的表面積,水能萃取更多的風味化合物,包括苦澀的單寧和酸類物質。若滴濾時間過長,可能出現過度萃取,風味變得不平衡。
- 中磨咖啡:應提供平衡的風味,強度適中,苦澀度和酸度協調,這也是手沖咖啡的標準粒度(如 Majesty Coffee 建議的“中細磨,像海鹽”)。
- 粗磨咖啡:可能較淡薄,風味較弱,可能缺乏深度,因為水與咖啡粉的接觸面積減少,萃取不足,適合用於觀察萃取效率的影響。
這些結果將幫助學生理解磨豆粒度如何影響萃取過程,並體會科學實驗中變數操縱的重要性。討論時,可鼓勵學生思考:為什麼細磨會苦澀?粗磨為什麼風味較弱?這與化學萃取的原理有何關係?
討論與延伸
這個實驗不僅展示了磨豆粒度的影響,還能引導學生思考其他變數的潛在作用。例如,水溫過高可能導致過度萃取,澆水技巧不均可能影響萃取均勻性。這些都可以作為未來實驗的延伸主題。此外,學生可嘗試調整咖啡與水的比例,進一步探索最佳風味的組合。
這個實驗也體現了科學探究的精神: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收集數據並分析結果。通過親手操作,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科學方法,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科學問題。
數據記錄表建議
為了組織數據,學生可使用以下表格記錄觀察結果:

結論
這個實驗簡單易懂,適合高中生進行,操縱變因為磨豆粒度,結果直觀且與日常生活相關。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能學習科學實驗的基本步驟,還能體會咖啡沖泡背後的科學原理,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關鍵引用
G.N.
實驗主題: 水溫對手沖咖啡風味的影響
探究問題: 不同的沖煮水溫是否會顯著影響手沖咖啡的風味?
科學原理簡述:
咖啡中的風味物質在不同溫度下溶解的效率不同。較高的水溫通常能萃取出更多的物質,包括酸味、甜味、苦味以及一些複雜的香氣。然而,過高的水溫也可能萃取出過多的苦澀物質,導致風味不佳。因此,存在一個理想的水溫範圍,能夠平衡萃取出咖啡豆的最佳風味。
操縱變因: 沖煮水溫(設定三個不同的溫度)
應變變因: 手沖咖啡的風味(透過感官品評描述)
控制變因:
* 咖啡豆的種類、烘焙度、研磨度(使用相同的咖啡豆和研磨粗細)
* 咖啡粉的重量(每次使用相同重量的咖啡粉)
* 沖煮的水量(每次使用相同的水粉比例)
* 沖煮的手法(盡量保持一致的注水速度、方式和時間)
* 沖煮器具(使用相同的濾杯、濾紙和手沖壺)
* 品嚐人員(由相同的品嚐小組進行評測)
實驗材料:
* 相同種類和烘焙度的咖啡豆 * 磨豆機 * 手沖壺(最好有溫度顯示功能)
* 濾杯(例如V60) * 濾紙 * 電子秤 * 溫度計(若手沖壺沒有溫度顯示)
* 燒杯或量杯 * 熱水 * 品嚐杯 * 記錄表格
實驗步驟:
* 準備工作:
* 向學生介紹手沖咖啡的基本原理和影響風味的因素。
* 講解實驗的目的、操縱變因、應變變因和控制變因。
*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進行一次完整的實驗。
* 確保每組都了解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 研磨咖啡豆:
* 每組使用相同重量的咖啡豆(例如15克)。
* 將咖啡豆研磨至中等粗細,確保每組的研磨度盡可能一致。
* 加熱沖煮用水:
* 每組分別將水加熱至三個不同的目標溫度,例如:
* 低溫組: 85°C * 中溫組: 90°C * 高溫組: 95°C
* 使用有溫度顯示的手沖壺或溫度計精確測量水溫。
* 進行手沖:
* 在濾杯中放入濾紙並用熱水潤濕,倒掉潤濕的水。
* 將研磨好的咖啡粉倒入濾杯中,輕輕搖晃使粉層平整。
* 悶蒸: 用少量略低於目標溫度的熱水(約目標水量的兩倍)均勻濕潤咖啡粉,等待約
30秒。觀察咖啡粉膨脹的情況。
* 注水: 按照一定的注水手法(例如分段注水、環繞注水),緩慢且均勻地將剩餘的熱
水注入濾杯中。控制總沖煮時間在一定範圍內(例如2-3分鐘)。
* 每組針對三個不同的水溫重複上述沖煮步驟,確保其他控制變因保持一致。
* 感官品評:
* 將沖好的咖啡分別倒入標記清楚的品嚐杯中(標示水溫)。
* 由品嚐小組成員進行感官品評,記錄咖啡的香氣( 例如花香、果香、焦糖香 )、
風味(例如酸味、甜味、苦味、醇厚度)、以及整體口感。
* 可以使用描述性詞語或建立簡單的評分標準(例如1-5分,1代表極低,5代表極高)來記錄風味特徵。
* 數據記錄與分析:
* 每組整理感官品評的記錄,比較不同水溫沖煮出的咖啡在香氣、風味和口感上的差異。
* 可以將品評結果整理成表格或圖表,更直觀地呈現數據。
* 引導學生討論實驗結果,分析水溫對咖啡風味的影響。
* 撰寫實驗報告:
* 各小組撰寫實驗報告,內容應包括:實驗目的、探究問題、科學原理、操縱變因、應變變因、控制變因、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數據(品評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論與討論。
實驗注意事項:
* 強調控制變因的重要性,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 提醒學生注意操作安全,避免燙傷。
* 鼓勵學生在品評時使用客觀的描述性詞語。
* 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局限性,例如感官品評的個體差異。
* 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不同水溫對咖啡萃取的影響。
預期結果與討論方向:
學生可能會觀察到:
* 低溫沖煮: 咖啡的酸味可能較為明顯,整體風味可能較為清淡,醇厚度可能較低。
* 中溫沖煮: 咖啡的風味可能較為平衡,酸甜苦的表現可能較為協調。
* 高溫沖煮: 咖啡的苦味可能較為突出,醇厚度可能較高,但可能帶有較多的雜味。
透過這個實驗,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手沖咖啡的技巧,更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操縱變因、控制變因和應變變因在實驗設計中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進而培養科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