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衛星展全記錄》(田園城市),剛上博客來查看,已絕版了。但這並不讓我感到意外,畢竟比這本書更後期出版的大部分,也早被出版社「處理掉」。或許,某些二手書(或網店)仍有賣,但隨著網絡搜索變得越來越便利,這類同等於「目錄」的設計書籍,其意義則名存實亡。
這是極爲現實的看法,我知道。不過,馬克吐溫有句名言:「Write What You Know」(寫你所知道的),除了字面上所代表的意思,也可解讀為「分享你的经验的真實性。」而《衛星展全記錄 2》之所以「值得」撰寫,除了是第一本著作的延續外,也在我眼中,還有更多的「幕後」可敘述。尤其想起在撰寫 1998 年至 2006 年的展覽事跡與成名設計師時,因爲本身並沒有經歷過,所以總是得依賴主辦方的訊息提供以及過去媒體的報道集成。沒有個人意見,也沒有評論,也就極度害怕這是「不專業」的文字。
然而,因爲自 2006 年後就沒有停止造訪衛星展,所以對於這個在米蘭家具展中為年輕設計師開設的平臺,已甚爲熟悉,對於敘述往年的展覽情況,都一直有記載,即便那依然是個人意見。這也驅使《衛星展全記錄2》中的訊息更為豐富——甚至有時提出一些「爭議」。
譬如,今日我已不記得有哪一家主流媒體(尤其紙本/雜誌)會每年對衛星展進行追蹤或報道。畢竟,要從每年 100 多組參展者中挑選出未來會有量產成果的設計師,感覺像是一種對初創公司進行投資般有「極大風險」,所以一般而言,它們僅會選擇刊登衛星展所設立的「新銳設計師獎」成績——但遺憾的是,這些得獎者的作品往往都沒有「好下場」,同時他們有不少都在展後在業界銷聲匿跡!
其實這些「爭議」并非「假説」。只要簡單地從過去的得獎名單與設計師今日的成就做對比,就顯而易見。這也意味著,衛星展確實欠缺了一些「後勁」。這部分也將會在書中有所分析。然而,對此主流媒體早已不在乎,特別是「頭條黨」與「視覺網紅」做主的當下,誰又會有興趣想要知道呢?
我認爲,不管是初出茅廬的菜鳥,或爲人師表的科系導師,其實都可藉鑒。
或許,并非所有人都覺得自己需要這類的協助或指導,畢竟很多時候切身體驗的學習方式更有效讓人銘記。這當然無可厚非。因此《衛星展全記錄 2》只想要告訴你:「嘿,有些參展和出道秘訣在這裡哦。隨時等候你的發掘!」
這樣「自己敲碗,自己盛飯」的工作模式,絕對是我多年來游走設計業所學到與堅持的概念。這不禁讓我想起松浦彌太郎所言,人到了40,就該回顧過往事跡,製作年表,才能「帶給自己極大的安全感」——而能自動自發地,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一項「論文般」的著作,絕對是人稱的 「Calling」。即便并非每一項計劃都會有回饋,但幸好並沒有「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確實,作爲海外人士(我來自大馬)還能夠不只一次、兩次地獲得出版合約,我想那真的是非常幸運的。我記得,26 嵗那年,正好被任職一年的上海雜志社解雇。前途茫茫的我決定到台灣「散心」時,就「順便」向出版社提交了出版大綱。而當時,受李俊明的《哥本哈根設計現場》一書所影響,最後也成功透過田園城市成功出版首本著作。還真的很感謝陳社長當年的回復並約見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