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第一次到墾丁,就是坐當時最時髦的車款自強號,從台北出發前往高雄,再轉客運。身為台灣人,搭火車旅遊,應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但在西元2000年左右,有一家瑞聯航空誕生,推出北高999元的機票,揭開台灣航空國內線輝煌又神奇的戰國時代!當時高鐵還沒有誕生,有便宜的機票讓來往大城市的交通時間大幅縮短,可謂是乘客的紅利時代!
高鐵開通後,大家發覺旅遊可以快捷又舒適。對飛行有恐懼感和容易暈機的乘客,高鐵真的非常友善!像紗娘就是高鐵的忠誠擁護者。
這一次遊台南,我鎖定府城老區,也就是赤崁樓、安平古堡,並且主要以步行的方式,方便細細體察台南巷弄內的風土人情。
所以我選擇搭乘台鐵自強號、而不是高鐵,在台南站下車後,天候若佳,用走的就可以到達飯店。
在2022年,我坐輪椅的新加坡表姊來台灣拜訪,並且安排她一個半環島行程,在夏至當天抵達台南,並且下午在七股鹽山……
大家可以想像我有多崩潰嗎?!
而且進入台南市區時,超過晚上七點,即使我帶她們入住後立刻外出覓食,國華街上幾乎沒有餐廳繼續營業,只能在路邊賣蝦仁飯的小攤子上用餐。
我們吃到一半,老闆娘過來說她要準備打烊,差一點讓我砸了台灣旅遊的招牌。還好表姊不介意,我想辦法到夜市買了很多小吃,讓她在飯店裡享用。
有了上次『神奇的』經驗,我就暗自發誓:
我一定要在冬天回到台南!好好繼續未完的旅程。
從台北出發時,氣溫約十四度,多雲有些陰冷。
隨著鐵道一路南下,車窗外風景,從工業區轉換成綠色的農田。
但與小時候的印象相比,我們的農地縮減,並且稻米種植減少。還蠻想念第一次搭乘火車南下時,無論是綠色還是金色的稻田波浪,那是我心中難忘的台灣美景。
出台南站後,天氣晴朗,我便照計畫走路去旅館,旅館位於赤崁樓附近離車站750公尺。
台南的朋友聞言都覺得我瘋了,但大家莫忘天龍國土著覺得能走就不想叫計程車。
然後,750公尺的人行道,高低落差應該有750次吧。曾推登機箱走過半個地球的我,有再一次被台南打敗的港覺🤣
把皮箱丟給旅館後,立刻去祭五臟廟。赤崁樓對面這家浮水魚羹,有許多Youtuber介紹。既然遇到名店,就姑且嚐嚐吧~
魚羹本身非常新鮮,在烹調上,羹肉的鮮美有成功保留。
一般印象都強調台南的口味偏甜,但在這家店的羹湯部分,我覺得非常清淡,其他菜餚也是,以致瞬間有點錯愕。
這是專屬我的台南魔咒嗎?
清淡不影響美味,蝦捲外酥內嫩,份量一個歐巴桑可以輕易解決,三道菜145元。
吃完浮水魚羹,直接過馬路就到赤崁樓。
赤崁樓園區分五大部分:荷蘭人建的普羅民遮城、赤崁樓主堡遺跡、文昌閣、蓬壺書院、還有海神廟。
目前海神廟正在整修,暫不開放;文昌閣也有部分正在整修,正常開放,但會遇到鷹架遮蔽。
不管隸屬哪一個族群,進入赤崁樓,我內心有些激動。
台灣在歷史上開始擁有一席之地,就是從這裡開始!
我的台語說得很爛,台灣史也讀得很爛,但不代表我不愛台灣。
相反的,我極力親近養大我的『大地媽媽』。
每一個家族都有歷史,每一塊土地也是。
歷代先民在這裡哭過笑過,才有今天的我們。
望著古城門,發思古之幽情。
陸陸續續有遊客與我擦肩而過。有的人嚷著快快快往下一站;有的人對擋住文淵閣正面景色的樹大肆批評,說應該砍掉才對觀光有益,我聽到心頭不免一驚。
你知道這裡有些樹比你年長嗎?你明白再怎麼快,歷史就是一天天堆積下成形嗎?
當我們從歷史中畢業時,普羅民遮城的遺跡應該還在。
在大刀闊斧揮砍之前,要不要先思考你覺得干擾的東西,真的是阻礙?還是人類的共同資產?
我已經不買旅遊紀念品。但在文淵閣閣樓,有一尊魁星,備有文昌筆,供孩子們擲爻杯請領。
我幫盛飯請了一支。原本請魁星賜筆,勉勵他用功唸書,結果無杯。
後來是『跟孩子說要快樂唸書』才有杯!
連神明都闡揚快樂學習的心法呢。
大約十歲,我也有隨爸媽來過赤崁樓。
那時的赤崁樓很破舊,周遭還沒有修復,沒有綠意盎然的花圃,更沒有小橋流水,只是爛泥巴圍著一棟破舊的紅瓦樓。
台南的友人,有一位就是負責古蹟維修的專員。我一邊欣賞,一邊跟他訊息。
我勉勵他一定要好好做官,繼續做官。維護古蹟這件事,有沒有愛?有沒有使命感?完全可以感受出來!現在的赤崁樓比從前,美麗不只十倍!
而且我好愛那復原的琉璃藍與青蔥綠的明代窗櫺,水嘎😘
我有兩個特親密的好友,都是台南人,但他們都已不在。
他們每次都對我說,等我到台南,要帶我吃最鮮美的虱目魚、要讓我看最有味道的府城巷弄,什麼名店都要百年起跳,還有台南限定的美麗夕陽。
雖然現在只剩我,但我還是依約來了。
相信好朋友一定以我為榮!而且在整趟旅程都陪著我,讓我後來在台南有許許多多的驚喜。
我喜歡的旅行,就是在初見面的城市,找到一個寧靜美麗的角落,停下來,靜靜看著周遭,感覺它的心跳與呼吸。
可能是正在整修,赤崁樓的遊客人潮少,隔天拜訪安平古堡時,那裡的旅客駱繹不絕。
正因如此,我可以坐在魚池旁,享受從樹梢灑落的陽光,與四百年前的人們的身影重疊。
過足了古人的癮,依照吃貨的邏輯,當然要繼續祭五臟廟!(上一餐才兩小時前耶)
這一次我選擇了『棺材版』。
想吃棺材板,是因著一個莫名其妙的原因:
棺材板這食物,好像是近四十年才興起的小吃。老三台時期,在美食節目裡強力播放,小時候看到後留下印象,一直很想嘗試看看,算是圓夢嗎?
反正就是很討喜的炸麵包盛勾芡玉米?
我邊吃邊拍照回傳給新加坡外甥女,她看了很新奇,問我滋味和名稱。
當她聽說這叫『棺材板』時,簡直花容失色XDDD
如果酥炸麵包是棺材板,內容物是……
希望我沒有幫台南又嵌植了奇怪的印象!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