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煩惱的根源——你關注的不是心,而是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隆波帕默尊者的智慧開示~

🌟 智慧是最絕頂的世間法

在所有的世間法中,智慧是最絕頂的。因此,我們要努力地去累積智慧。

🔍 智慧的本質

智慧就是——正確地明白與正確地領悟。我們想要正確地明白、正確地領悟,就必須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看到所有的境界

🚫 不干預境界

如果我們進去干預境界的話,就無法正確地知道,因為在覺知的那一剎那,本身就已經錯了。因此,隆波教導大家的就是——要訓練去覺知境界

🌿 境界的本質

那稱之為「境界」的狀態,其實就是色法、名法。所有的色法,所有的名法,都屬於「境界」。

比如,快樂是境界,痛苦也是境界;貪、瞋、痴也是境界,覺性也是境界;禪定、智慧這些全都是境界。所有的境界,大家都已經有了,而且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我們也能知道。

raw-image

😠 生氣時的覺知

比如,在我們心生氣的時候,我們知道「心生氣」,那有什麼難的呢?

但為什麼一般人做不到?因為生氣生起的時候,我們只是一直關注那個讓我們生氣的對象。

比如,我們看見這個人,生氣,討厭他、非常討厭他。我們特別討厭誰,就會特別關注。

我們並沒有看到自己在生氣,而是只看到讓我們生氣的人。

👕 生活中的覺知

假設我們買了一件衣服,非常漂亮,也很貴,是名牌。但回家後發現有瑕疵,有一點小破洞,於是我們對自己生氣——為什麼當時沒有仔細看?

想要拿去換,卻說不清了,也許還會被賣家推卸責任,最後只能坐著心痛。


raw-image


👀 覺察情緒的運作

心痛的時候,怎麼辦?那就要常常去觀察。
我們拿這件衣服來看,每一次都會看到那個破洞,而好的部分則完全忽略,這就是瞋心的運作。

因此,什麼事物讓我們生起瞋心的,我們就會直接去關注那個事物;

什麼事物讓我們生起貪心的,我們就會直接關注那個事物;什麼事物讓我們迷失,心就會直接衝到該處去。


🌀 為何無法覺知當下的心?

我們無法知道自己正在貪、正在生氣、正在迷失,因為我們關注的只是那些讓我們貪、讓我們瞋、讓我們迷失的外在事物。

🚦 隆波敦長老的教導

「別把心往外送。」不停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別把心往外送。

raw-image



 🌈記憶小幫手

  • 智慧就是如其本來面目地看到所有的境界。
  • 別把心往外送,煩惱便無法牽引你。



  • 引用出處:




avatar-img
3會員
103內容數
在這裡,我將分享我的見聞、生活觀察與思考。感謝每位有緣人的造訪,陪伴我走過這段心靈成長的旅程。在這片許願池中,期待能啟發彼此的心靈共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月光下的許願池 的其他內容
我寫了100篇文章了! 🔹 寫一篇,是分享;寫一百篇,是積累;繼續寫,是成長! 🔹 寫作,不只是表達,更是思考的淬鍊! 🔹 不設限主題,是持續分享的好方法!
你眼中的世界,只是你內心的倒影。 一個故事,讓你重新思考「好人與壞人」的定義 本文讓您了解如何用簡單的心態轉變,讓世界變得更溫暖。
有時候,我們會像固執的騾子,被負面情緒困住,怎麼樣都走不出去。但其實,只要「塞一把泥土」,移轉注意力,快樂就會悄悄發芽。本篇文章告訴你,如何透過簡單的小動作,讓自己不再被情緒綁架,擁有輕盈的心情。來看看這個充滿智慧的故事,學習如何找到快樂的轉念吧!
宋濂的處世之道:謹言慎行,立身處世,選擇良善的環境與人同行,成就安穩的人生之路。文中讓您了解宋濂如何透過謹言慎行、遠離是非、專注自我提升等方法,在明朝宮廷複雜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以此啟發現代人如何提升個人修養、職場人際關係和生活智慧。
這個四格漫畫故事講述一位老木匠退休前草率建造最後一棟房子,卻意外地被老闆贈送為退休禮物,引發他對人生選擇的省思。故事寓意人生如同蓋房子,每個決定都會影響最終結果。
一位老木匠退休前最後一項任務是建造一棟房子,他因心不在焉而偷工減料,沒想到這棟房子竟是老闆送給他的退休禮物,讓他體悟到人生如同自我建造的工程,今天的態度決定明天的生活。
我寫了100篇文章了! 🔹 寫一篇,是分享;寫一百篇,是積累;繼續寫,是成長! 🔹 寫作,不只是表達,更是思考的淬鍊! 🔹 不設限主題,是持續分享的好方法!
你眼中的世界,只是你內心的倒影。 一個故事,讓你重新思考「好人與壞人」的定義 本文讓您了解如何用簡單的心態轉變,讓世界變得更溫暖。
有時候,我們會像固執的騾子,被負面情緒困住,怎麼樣都走不出去。但其實,只要「塞一把泥土」,移轉注意力,快樂就會悄悄發芽。本篇文章告訴你,如何透過簡單的小動作,讓自己不再被情緒綁架,擁有輕盈的心情。來看看這個充滿智慧的故事,學習如何找到快樂的轉念吧!
宋濂的處世之道:謹言慎行,立身處世,選擇良善的環境與人同行,成就安穩的人生之路。文中讓您了解宋濂如何透過謹言慎行、遠離是非、專注自我提升等方法,在明朝宮廷複雜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以此啟發現代人如何提升個人修養、職場人際關係和生活智慧。
這個四格漫畫故事講述一位老木匠退休前草率建造最後一棟房子,卻意外地被老闆贈送為退休禮物,引發他對人生選擇的省思。故事寓意人生如同蓋房子,每個決定都會影響最終結果。
一位老木匠退休前最後一項任務是建造一棟房子,他因心不在焉而偷工減料,沒想到這棟房子竟是老闆送給他的退休禮物,讓他體悟到人生如同自我建造的工程,今天的態度決定明天的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幸福是目標、轉念是方法,學會駕馭思緒是一生必修的功課。
因為三十七道品,這三十七項要幫助我們,在這條康莊大道上行走,所以我們三十七道的第一項,四念處,我們要照顧好。這就是在啟發我們的智慧,在我們的身、心感受,和天地萬物的境界,讓我們下功夫。所以這四種觀法,就是智慧為體,要以智慧為主。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增長智慧的利益 能少遇不順心 甚至能預知而進行驅離 即使遇見考驗也不畏懼 障礙容易破解自然因應 智慧來自於 ○自我認知 >了解自己一切優劣心性,調整至心靈自由狀態 ○經歷領悟 >走過的路,無論好壞都是學習、體驗、轉化的精神糧食 ○修身養性 >堅定持續不斷,做著讓身體健康,精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時,建議先放鬆心情,以不變應萬變。人心難以捉摸,特別是涉及利益時,雖然相信人性本善,但也不能忘記造成惡行的後天因素。人心不只是外在表象,還有內在複雜的情感和厚厚的防衛心理。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人生的重點就在於「心」,心的價值觀所延伸的行為模式,決定了我們此生幸福安樂與否。所以,智者必定常時灌溉滋養心靈。豐富心靈有兩個方法:一是「善念」、二是「利他」。若能常常真誠生發善念利他,將招感古人所說的五種上首福報:「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幸福是目標、轉念是方法,學會駕馭思緒是一生必修的功課。
因為三十七道品,這三十七項要幫助我們,在這條康莊大道上行走,所以我們三十七道的第一項,四念處,我們要照顧好。這就是在啟發我們的智慧,在我們的身、心感受,和天地萬物的境界,讓我們下功夫。所以這四種觀法,就是智慧為體,要以智慧為主。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增長智慧的利益 能少遇不順心 甚至能預知而進行驅離 即使遇見考驗也不畏懼 障礙容易破解自然因應 智慧來自於 ○自我認知 >了解自己一切優劣心性,調整至心靈自由狀態 ○經歷領悟 >走過的路,無論好壞都是學習、體驗、轉化的精神糧食 ○修身養性 >堅定持續不斷,做著讓身體健康,精
光師傅說心經4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斷煩惱更是如此,唯有靠自己努力,自己的苦才有辦法超越。 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所以要精進,要主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時,建議先放鬆心情,以不變應萬變。人心難以捉摸,特別是涉及利益時,雖然相信人性本善,但也不能忘記造成惡行的後天因素。人心不只是外在表象,還有內在複雜的情感和厚厚的防衛心理。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人生的重點就在於「心」,心的價值觀所延伸的行為模式,決定了我們此生幸福安樂與否。所以,智者必定常時灌溉滋養心靈。豐富心靈有兩個方法:一是「善念」、二是「利他」。若能常常真誠生發善念利他,將招感古人所說的五種上首福報:「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