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世間法中,智慧是最絕頂的。因此,我們要努力地去累積智慧。
智慧就是——正確地明白與正確地領悟。我們想要正確地明白、正確地領悟,就必須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看到所有的境界。
如果我們進去干預境界的話,就無法正確地知道,因為在覺知的那一剎那,本身就已經錯了。因此,隆波教導大家的就是——要訓練去覺知境界。
那稱之為「境界」的狀態,其實就是色法、名法。所有的色法,所有的名法,都屬於「境界」。
比如,快樂是境界,痛苦也是境界;貪、瞋、痴也是境界,覺性也是境界;禪定、智慧這些全都是境界。所有的境界,大家都已經有了,而且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我們也能知道。
比如,在我們心生氣的時候,我們知道「心生氣」,那有什麼難的呢?
但為什麼一般人做不到?因為生氣生起的時候,我們只是一直關注那個讓我們生氣的對象。
比如,我們看見這個人,生氣,討厭他、非常討厭他。我們特別討厭誰,就會特別關注。
我們並沒有看到自己在生氣,而是只看到讓我們生氣的人。
假設我們買了一件衣服,非常漂亮,也很貴,是名牌。但回家後發現有瑕疵,有一點小破洞,於是我們對自己生氣——為什麼當時沒有仔細看?
想要拿去換,卻說不清了,也許還會被賣家推卸責任,最後只能坐著心痛。
心痛的時候,怎麼辦?那就要常常去觀察。
我們拿這件衣服來看,每一次都會看到那個破洞,而好的部分則完全忽略,這就是瞋心的運作。
因此,什麼事物讓我們生起瞋心的,我們就會直接去關注那個事物;
什麼事物讓我們生起貪心的,我們就會直接關注那個事物;什麼事物讓我們迷失,心就會直接衝到該處去。
我們無法知道自己正在貪、正在生氣、正在迷失,因為我們關注的只是那些讓我們貪、讓我們瞋、讓我們迷失的外在事物。
「別把心往外送。」不停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別把心往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