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心醫院推動兩岸無縫醫療有成

台心醫院推動兩岸無縫醫療有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及醫師協會「週五校友線上講座」, 21日中午邀請謝瀛華執行院長線上分享「兩岸醫療舆台心經驗」,特別說明東莞台心醫院積極打造帀兩岸「無縫醫療模式」有成,讓台商與中國病患在兩岸之間獲得更連貫且優質的醫療服務。這場線上分享會,計有北醫醫學院院長胡朝榮、醫師協會李友專理事長及師生、醫護人員,以及東莞台心醫院相關科室百位醫護同仁,一校三院教職員、醫護人員共同線上參與,並熱烈討論。

謝院長說明,東莞台心醫院積極透過「無縫醫療模式」,打造台灣與中國醫療資源的對接平台,讓台商與中國病患在兩岸之間獲得更連貫且優質的醫療服務。這部分,他既要謝謝包括北醫、長庚等醫院的支持與配合,也要分享台心醫院的經驗,以滿足台商與僑民的醫療需求。

台心醫院的無縫醫療實踐

長期在中國經商的台商,在當地就醫時,常因醫療標準不同、語言溝通障礙、醫療流程不熟悉等問題,而難以獲得與台灣相同品質的醫療服務。根據統計,每年有數萬名台商與僑民因醫療需求往返台灣與中國,這種跨境就醫的需求也推動了兩岸醫療機構尋求更緊密的合作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謝瀛華院長表示,「無縫醫療模式」應運而生,目標是讓台商、僑民以及在中國求醫的患者能夠在兩岸之間獲得一致性的醫療服務,減少資訊落差與治療標準不一的問題。

「無縫醫療模式」指的是透過兩岸醫療機構的緊密合作,使病人在台灣與中國治療時,能夠獲得統一的病歷紀錄、醫療標準與醫護團隊對接。這樣的模式讓病人在轉診過程中獲得連續性醫療服務,也讓醫療決策更加透明與精準。無縫醫療模式包含以下要素:

◇兩岸醫療機構對接合作:建立合作醫院與專科診療平台,確保無縫銜接的治療與照護。

◇遠距醫療與即時諮詢:透過數位醫療科技,讓病人能夠遠端與台灣醫師進行諮詢,確保治療方向正確。

◇病歷與影像共享:確保病人能在台灣與中國醫療機構之間無縫轉移醫療資訊,避免重複檢查與診斷誤差。

◇醫療轉診與專機護送:對於急重症病人,提供專機護送或綠色通道,確保病人能在最短時間內轉至適合的醫院接受治療。

分享兩個寶貴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腦膜瘤患者的精準診斷與跨境對接 一名台商在廣州某三甲醫院診斷出腦膜瘤,當地醫院建議立即動手術。然而,他透過無縫醫療模式聯繫台心醫院,並將影像資料送回台灣讓專家會診。結果顯示,他實際上是「海綿狀血管瘤」,並無立即手術的必要,僅需定期追蹤即可。這樣的案例顯示,無縫醫療模式能夠有效避免過度治療,確保病人獲得最適切的醫療處置。

案例二:跨境骨髓移植的成功案例 在慈濟骨髓庫的配對下,一名罹患白血病的兒童成功找到匹配的骨髓,但病患身處中國,移植手術則需要在台灣完成。透過台心醫院與慈濟的無縫醫療合作,成功在24小時內完成骨髓跨境運送,讓病童順利接受移植手術並恢復健康。

謝瀛華院長分析無縫醫療帶來的價值,包括提升病人安全感與治療信任度、減少醫療誤診與重複檢查,以及促進兩岸醫療技術交流。

◇在提升病人安全感與治療信任度方面:台商與僑民在中國求醫時,往往對當地醫療體系缺乏信任感,無縫醫療模式提供穩定的醫療支援系統,讓病人可以安心接受治療。

◇在減少醫療誤診與重複檢查方面:透過共享病歷與影像資料,病人能夠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檢查,也能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在促進兩岸醫療技術交流方面:透過醫師交流、學術研討與技術合作,台灣的醫療經驗得以傳承至中國,同時也讓台灣醫界有機會接觸中國的臨床研究與醫療市場發展。

兩岸醫療合作的未來展望

隨著兩岸醫療合作的深化,無縫醫療模式有望成為未來兩岸醫療體系的重要發展方向。未來的挑戰與發展重點包括:

◇進一步推動遠距醫療技術,利用AI與數據分析,提升診斷精準度與病歷對接效率。

◇擴大兩岸醫療機構合作範圍,讓更多台灣醫院參與無縫醫療網絡,提供更完整的專科醫療服務。

◇政策法規的突破,推動兩岸醫療法規的互認,讓醫療人才與醫療產品能更自由流動。

謝瀛華院長說,台心醫院無縫醫療模式不僅是解決台商與僑民醫療需求的關鍵,更是兩岸醫療合作的最佳實踐方式。未來,如何將此模式擴展至更多領域,讓兩岸民眾都能享受到更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將是醫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avatar-img
邱文通的沙龍
2會員
28內容數
整形整心的醫學人文;拯救胎兒的仁心仁術;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公益與公義;從八字命理談人生;破譯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傳承後世的家族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邱文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大雨傾盆,河水暴漲,我們總希望堤防能夠守住洪流,不讓災難吞噬家園。然而,當堤防的排水閘門被堵住,水位一點一滴升高,終究有潰堤的一刻。台灣的急診室,正面臨這樣的危機——病患源源不絕地湧入,醫療體系的「出口」卻被堵住,無法及時疏散。一旦這道防線崩潰,不僅醫護人員不堪重負,真正需要緊急救治的病患,恐怕也
想像這樣的場景:一位普通的新加坡上班族,每個月從薪水中撥出一小部分捐給公益金(The Community Chest),支持身障者、失業者和年長者的生活改善。他並不富有,但他相信,哪怕是一點點付出,也能讓社會更溫暖。然而,這筆捐款並不只是來自他個人,因為政府正透過一項計劃——「公益配對基金」(Mat
黃國昌15日當上民眾黨黨主席,感覺像是坐上了一輛「高速列車」,但這列車的方向盤還沒調好,車廂裡還有一堆人在吵架,甚至車輪有些鬆。他上任之後,馬上面對七大燒燙燙的問題,每一個都像是關鍵的「政治大魔王」,稍有不慎就可能火燒連環船,燒到民眾黨自身難保。 第一把火:「2年條款」是保命符還是絆腳石? 民眾
當大雨傾盆,河水暴漲,我們總希望堤防能夠守住洪流,不讓災難吞噬家園。然而,當堤防的排水閘門被堵住,水位一點一滴升高,終究有潰堤的一刻。台灣的急診室,正面臨這樣的危機——病患源源不絕地湧入,醫療體系的「出口」卻被堵住,無法及時疏散。一旦這道防線崩潰,不僅醫護人員不堪重負,真正需要緊急救治的病患,恐怕也
想像這樣的場景:一位普通的新加坡上班族,每個月從薪水中撥出一小部分捐給公益金(The Community Chest),支持身障者、失業者和年長者的生活改善。他並不富有,但他相信,哪怕是一點點付出,也能讓社會更溫暖。然而,這筆捐款並不只是來自他個人,因為政府正透過一項計劃——「公益配對基金」(Mat
黃國昌15日當上民眾黨黨主席,感覺像是坐上了一輛「高速列車」,但這列車的方向盤還沒調好,車廂裡還有一堆人在吵架,甚至車輪有些鬆。他上任之後,馬上面對七大燒燙燙的問題,每一個都像是關鍵的「政治大魔王」,稍有不慎就可能火燒連環船,燒到民眾黨自身難保。 第一把火:「2年條款」是保命符還是絆腳石? 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