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雨傾盆,河水暴漲,我們總希望堤防能夠守住洪流,不讓災難吞噬家園。然而,當堤防的排水閘門被堵住,水位一點一滴升高,終究有潰堤的一刻。台灣的急診室,正面臨這樣的危機——病患源源不絕地湧入,醫療體系的「出口」卻被堵住,無法及時疏散。一旦這道防線崩潰,不僅醫護人員不堪重負,真正需要緊急救治的病患,恐怕也會被困在這場浩劫之中。
一、急診壅塞,不只是「門口」的問題
有人誤以為急診壅塞是因為太多人跑來掛急診,像是一條擠滿車輛的高速公路,塞車的原因是上路的車子太多。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是「入口」,而是「出口」——急診住院床位不足,病人無法轉入一般病房,導致急診室人滿為患,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車子因為前方堵塞,無法駛出交流道,結果造成全線癱瘓。
台灣急診醫學會的分析指出,這場災難的本質是 「急診住院待床壅塞」,病患進得來,卻出不去。背後的關鍵問題包括:
- 醫院病房關閉,護理人力不足:因為護病比規範,醫院必須關閉部分病床,導致住院床位短缺,影響急診病患的轉入。
- 醫院內部床位調度失衡:有些病房仍有空床,但因為醫院內部預約住院與急診床位分配不均,無法妥善利用資源。
這使得急診室成為「醫療堤防」的低窪地帶,所有來不及排出的洪水都擠在這裡,水位持續升高,壓力與日俱增。
二、急診室的醫護人員,成了堤防上的苦行僧
當我在過年期間給好友、急診醫師林健盛拜年時,他回了一句話:「急診室爆了,忙得頭昏腦脹……。」這不是誇張,而是他們每日的現實。
急診醫護人員就像負責防洪的工人,日夜守在堤防上,用血肉之軀對抗洶湧的水勢。但他們不是機器,長時間的高壓工作,加上過勞與人力短缺,讓他們的身心狀態逐漸崩潰。這場災難不僅是病患的煎熬,更是醫護人員的煉獄——如果再不解決,未來恐怕將迎來大規模的醫護離職潮,讓這道堤防徹底失守。
三、急診崩壞的後果:當「生命之門」變成「死亡陷阱」
想像一下,如果救護車把一位心肌梗塞患者送進急診,醫護人員卻發現沒有病床可以安置,只能讓病人留在急診走廊等待,甚至被迫在輪椅或長椅上治療。這樣的情境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每天都在各大醫院上演的現實。
當急診室超載,醫療資源就會被稀釋,原本應該即時救治的重症病人,可能因為沒有病床、沒有足夠的醫護人力,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最終,急診室不再是拯救生命的「生命之門」,而變成一座擠滿病患、等待奇蹟發生的「死亡陷阱」。
四、如何解開這場醫療災難?
我們不能讓這道醫療堤防潰堤,否則洪水將摧毀整個體系。解方並非單純地開設更多急診室,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出口」的問題。具體來說,可以從 短期應變 和 長期改革 兩個層面著手:
(1)短期應變措施:緊急開通「出口」
- 提高急診住院配床比例:強制要求醫院開放更多病房,彈性接收急診病患,而非單靠急診室苦撐。
- 調控加護病房(ICU)資源:在急診壅塞時,中央應介入調整 ICU 床位,確保重症患者能優先獲得治療。
- 增加急診醫護人力:提供獎勵機制或額外支援,避免醫護人員過勞倒下。
- 推動分級醫療:加強基層診所的夜間與假日醫療服務,讓輕症病患不必湧入急診,減少無謂的壓力。
(2)長期改革方案:打造更有韌性的醫療體系
- 建立「急診緊急應變機制」:由政府設立應急計畫,確保突發狀況時能迅速調度資源。
- 調整健保支付制度:提供財務誘因,鼓勵醫院在急診壅塞時優先收治急診病患,而非讓醫療體系陷入「門診優先、急診無解」的困境。
- 發展急診住院替代方案:例如居家急症照護、門診抗生素治療(OPAT),讓部分病患不必長期佔用住院床位。
- 強化醫療監測機制:政府應掌握各醫院的住院床位使用率,確保資源分配的合理性,避免病房閒置卻讓急診室淪為「人滿為患的戰場」。
醫療體系,不能成為「被動的災難接受者」
台灣的急診室,就像一條岌岌可危的堤防,醫護人員已經在洪水中苦撐多年,但如果不從體制上進行變革,這場災難只會一再上演,最終的受害者將是每一個需要醫療照護的人——包括你我。
當醫療資源變得稀缺時,我們不能只是被動接受災難,而應該主動尋求改變。如果我們仍然讓急診室獨自承受這場「醫療洪災」,那麼總有一天,這道堤防將不堪重負,全面潰堤,而我們所熟知的醫療體系,也將被無情的洪水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