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這樣的場景:一位普通的新加坡上班族,每個月從薪水中撥出一小部分捐給公益金(The Community Chest),支持身障者、失業者和年長者的生活改善。他並不富有,但他相信,哪怕是一點點付出,也能讓社會更溫暖。然而,這筆捐款並不只是來自他個人,因為政府正透過一項計劃——「公益配對基金」(Matching Fund),讓他的每一塊錢變成兩塊錢,甚至更多。於是,一份小小的善意,透過政策的推動,擴展成了一股強大的改變力量。
這正是新加坡政府最新的財政預算案中,最令人動容的部分。政府與賽馬博彩管理局共同撥款超過6億新元(約146億台幣),用於鼓勵國民捐款行善。機制相當簡單卻極具影響力——每當有人捐款給指定的慈善機構,政府就按照1:1的比例配對資金。若是大額捐款者(年捐25萬新元以上)並承諾連續捐三年,政府甚至提供1:1.5的更高比例配對。
這意味著,每一筆捐款的影響力都能被放大至雙倍、甚至更高,讓更多資金流向需要幫助的群體。這不僅是慈善,更是一種對公益的「投資」,讓善款發揮最大效益。
還有哪些國家有類似的做法?
其實,這樣的「公益配對基金」模式,在許多國家早已行之有年,各有特色。例如:
美國企業的「捐款配對計劃」(Matching Gift Programs):許多美國公司,如微軟、Google、蘋果等,會針對員工的慈善捐款進行配對,通常是1:1,有時甚至高達1:2,讓企業與個人共同投入公益。
英國的「捐贈援助計劃」(Gift Aid):透過這項機制,慈善機構可以向政府申請額外資金,使個人的每一筆捐款價值增加約25%。這不僅提升了捐款的實際效益,也強化了慈善組織的財務穩定性。
這些模式雖然各有不同,但共同點在於,政府與企業的參與能讓個人善款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與其依賴單純的政府補助或企業捐款,透過「配對」的方式,能讓社會公益變成一場全民參與的行動。
台灣與其普發現金,不如創造更大價值
近幾年,台灣政府的稅收屢創新高,每當超徵稅收時,總會出現「要不要普發現金?」的爭論。有人認為,直接發錢最公平,讓全民共享經濟成果;也有人質疑,短期的現金發放,能否真正解決社會長期問題?
試想,如果台灣政府能學習新加坡的做法,把超徵的部分稅收,設立一個「公益配對基金」,結果會是什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明每年捐款1萬元給一家兒童教育基金會,若政府提供1:1的配對,該基金會最終會收到2萬元的資助;如果全台灣有100萬人都這麼做,那麼原本僅有100億元的捐款,將瞬間放大為200億元的公益資金,遠比政府直接發放現金更具長遠價值。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機制讓民眾主動選擇支持哪些社會議題,而非被動地等待政府決定資源如何分配。當每個人都能親自參與決定社會資源的流向,公益就不再是政府的責任,而是全民共同的力量。
如何讓制度真正發揮效益?
當然,任何政策都有可能產生漏洞或副作用。為了讓台灣版的「公益配對基金」運作順利,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可以設立一個合理的配對上限,例如:每人每年最多可獲得政府配對的捐款額度,確保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
應建立透明化監管機制,確保所有獲得配對資金的慈善機構都經過審查,並公開捐款流向,避免資金被挪用或詐騙。
除了大型慈善機構,也應考慮中小型NPO(非營利組織),確保小型社會創新組織也能獲得資助,促進公益多元發展。
政策可以讓愛變得更有力量
有人說:「政府的責任,不是單純發錢,而是創造更公平、更有機會的環境。」新加坡的「公益配對基金」,就是一個讓政府、企業與人民三方共贏的創新機制。這種方法不僅放大捐款影響力,還能建立更健康的公益生態,讓社會每個角落都能受惠。
台灣在思考如何運用超徵稅收時,是否也能考慮這樣的模式?與其短期的現金普發,不如創造更長遠的影響力,讓人民的善意變得更加有力量,讓公益成為台灣真正的核心價值。畢竟,當政策能夠放大人性的光輝,那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