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05|夜歸喝粥

日記05|夜歸喝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嘗試新的飲食法,將進食時間控制在10個小時內,朋友介紹的,說是對皮膚有好處。試了幾天,似乎確有成效。可我習慣了晚課後再吃點小食,餓著入睡總覺心欠欠。前晚近十點上島,一路心中天人交戰,又想堅持不吃,又覺身體病殃殃的,嗓子乾疼了半天,有點感冒的傾向,實在需要些營養。海風吹來,打了個冷顫,當下決定去喝粥。

晚上開門的店屈指可數,粥舖是其中之一。傳統的生滾粥,即叫即煮,料挺足的,價格維持著二三十塊。我點了雞粥,原打算在店裡吃,可一想到回去還得等熱水爐燒開,便改成了外賣。趁著老闆開爐,四處打量起來。

這是我第二次來粥舖,上次點了魚片粥和鮮蝦腸粉,腸粉是手工現拉的,糯糯黏黏,可惜蝦不太新鮮,所以印象不深。(後來看評價,都在誇讚蔥花雞蛋腸粉,下次試試!)那時是傍晚,人多嘈雜,我只顧著低頭滑手機。

這次店裡倒是只有我一人,但依然很吵——前方高處掛著電視,正放著粵語版大陸古裝劇。配音字正腔圓,台詞文白夾雜,可能我太久沒聽過書面粵語了,感覺有些裝腔作勢,又正經又可愛。

小店空間不大,只有四張桌子,我正好坐中間。左邊牆上是餐牌,有手寫的、有打印的,還有揮春、老黃曆和平安符。右邊隔著過道就是煮食區,灰色板子隔開,自助餐具放在薄荷綠的塑料盒裡,乾淨的玻璃杯倒疊著,筷子插在舊式搪瓷大茶缸中,旁邊散落著各種單據和遙控器。一看就是開了多年的住家小店,殘舊卻乾淨,到處都是生活氣息。

鋪子裡開始飄起鮮香,我也暖過來了。想起大學附近的雞粥馳名全港,每每和同學去大排檔總要點一大碗,就算夏天也照吃不誤。



其實我是到香港才開始喝鹹粥的。以前家裡很少煮粥,幾乎次次都是因為生病。病人沒有食慾,只吃得下白粥,最多加點青菜。每次發燒或腸胃不適後,一睜眼就聽到爸媽說:「喝點粥吧。」所以在我眼中,「粥」總是和病痛連在一起。(早上吃的我家叫「稀飯」,配點榨菜,湯多米少,不算黏稠。)來港後見識了廣式粥,我挑食,獨愛雞粥和魚片粥。可除了朋友相邀,自己輕易不會以此為正餐,大概潛意識仍視之為養病餐吧😂

六年前發燒,食慾不振,當時伴侶小熊為我送去了生滾牛肉粥,我吃了兩口再難下嚥,一邊感激他專程送粥,一邊笑他不知病人吃不下這種味道重的東西。同年年中急性腸胃炎,送粥的是閨蜜CX;可惜沒買到我偏愛的甜粥,等稍有力氣,便自己煮了一大鍋桂圓紅棗粥。現在回想,真是青春美好,有人照顧已是幸福,不肯將就的態度也很難得。

獨居飲食真的很容易將就。我是個懶人,又不愛叫外賣,上島前三個月常常陷入「隨便吃點、煮點湊合吧」的狀態。某日刺蝟喉疼,我想起給她煮羅漢果水,接著福至心靈:為什麼不給自己煮呢?以前尚能為自己煮甜粥,怎麼現在反倒擺爛了?刺蝟最終也沒喝上,但她感嘆「你終於開始認真生活了」。那時我不服,認為自己一向認真,只是狀態不同,想做的事也不同。現在我卻覺得她說得對,一個人更要好好照顧自己。


raw-image


離開時特意回頭拍照,門口的紅燈籠白天看沒什麼感覺,晚上卻顯得分外溫情。燈籠旁貼著啤酒廣告和粵劇海報《西樓錯夢》,街上有好幾家人開著窗,電視裡似乎放著刑偵劇,偶爾經過小朋友的大叫。樓下的阿叔還聽著戲曲,我摸黑上樓,關門後萬籟俱寂。雞粥依然很燙,我很幼稚地許願:請「燙死」病菌,請免疫力把病毒殺死在搖籃中🙏


ps 這兩天瘋狂補充維C,昨天還有點流鼻涕,今早起來身體完全好了,開心~


avatar-img
Fan的小島
4會員
19內容數
小島寧靜,適合觀照內省,思考創作,重建生活。我會在這兒記錄日常覺察體會,整理閱讀、觀影或學習心得,同時分享一路見聞感悟。願你我專注當下,盡情體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an的小島 的其他內容
數次或成或敗的實踐,我開始有點明白什麼叫「活在終點」。我常成功顯化和工作或自身發展有關的事,也很容易吸引、得到真切需要的物件。但有一種事我從未成功過,甚至總是南轅北轍,究其原因,是我沒有認清自己。我就是我想要的一切——或許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朋友並非有耐心之人,見她如此安靜投入於手上之事,我又感動又慚愧。也是從那時起,我重新學習看標籤,學習如何分類回收。我常說專注當下,意思是不焦慮未來,投入現在的工作。但當下可以再實相些,是手上正在做的具體的事。
上週六島上社區活動,下午就開始市集,晚上連放兩場獨立電影,導演還做了映后談。我自是欣欣然前往,先搜獲了兩個免費瓷碗,又搬著木凳準時出現在屏幕前。電影本就是我喜歡的情調,而我愛慘了那晚的氛圍。或是宅家自閉,來港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體驗這樣的社區空間。
上島月餘,大家總問我感想,又問和其他島的區別。「很像廠區。」暫時只有N最能明白。我倆都曾在南方小發電廠度過童年,依水而建,五臟俱全,有點小烏托邦,自然也有階級。我們的共識是,構建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給自己一點時間尋求與城市的關係。
數次或成或敗的實踐,我開始有點明白什麼叫「活在終點」。我常成功顯化和工作或自身發展有關的事,也很容易吸引、得到真切需要的物件。但有一種事我從未成功過,甚至總是南轅北轍,究其原因,是我沒有認清自己。我就是我想要的一切——或許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朋友並非有耐心之人,見她如此安靜投入於手上之事,我又感動又慚愧。也是從那時起,我重新學習看標籤,學習如何分類回收。我常說專注當下,意思是不焦慮未來,投入現在的工作。但當下可以再實相些,是手上正在做的具體的事。
上週六島上社區活動,下午就開始市集,晚上連放兩場獨立電影,導演還做了映后談。我自是欣欣然前往,先搜獲了兩個免費瓷碗,又搬著木凳準時出現在屏幕前。電影本就是我喜歡的情調,而我愛慘了那晚的氛圍。或是宅家自閉,來港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體驗這樣的社區空間。
上島月餘,大家總問我感想,又問和其他島的區別。「很像廠區。」暫時只有N最能明白。我倆都曾在南方小發電廠度過童年,依水而建,五臟俱全,有點小烏托邦,自然也有階級。我們的共識是,構建完全屬於自己的生活,給自己一點時間尋求與城市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