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1:系統櫃 vs 木工櫃 — 就像買成衣 vs 訂做西裝
(以 3 公尺衣櫃為例,含門片與基本五金)
系統櫃就像是買現成的成衣,工廠先做好標準尺寸的板材,到你家像拼樂高一樣組裝。好處是速度快,大約 3-7 天就能完工,現場不會有木屑滿天飛,價格也比較透明。
但就像成衣的尺寸選擇有限,系統櫃很難做出特殊弧形或斜角設計,板材厚度通常只有 1.8 公分,想要加厚就得加錢。木工櫃則像找師傅訂做西裝,師傅直接在現場裁切木板施工。
優點是可以完全配合你家牆面歪斜的狀況,甚至做出隱藏收納空間,板材也能選更厚的 2.5 公分。但就像訂製西裝要反覆溝通,你得經常到現場監工,而且師傅的手藝差距很大,萬一遇到菜鳥,可能發生抽屜卡住或門片對不齊的慘案。
成本真相:
很多人以為木工櫃比較便宜,其實隱形成本藏在細節裡。系統櫃的工資只佔總價 30%,因為大部分在工廠就加工完成;木工櫃工資卻佔 70%,每多一道工序(例如磨圓角或烤漆)都會加錢。以總價來說,系統櫃約 13-18 萬,木工櫃反而可能衝到 25 萬,除非你願意用較便宜的密集板取代實木貼皮。
🔇 Part 2:隔音窗選購 — 夜市住戶的生存指南
白話解析:
挑隔音窗不是只看玻璃厚度,重點在「夾層結構」和「密封度」。普通雙層玻璃就像用手機播音樂時蓋上棉被,雖然能降 15 分貝左右,但低頻噪音(例如夜市鼓聲)還是會鑽進來。
真正有效的是膠合玻璃,中間那層 PVB 薄膜就像超厚果醬夾心餅乾,能打散聲波能量,連救護車警笛聲都能削弱 6 成。
實測數據會說話:裝了 6+6mm 膠合玻璃後,窗外 80 分貝的車流聲會降到 40 分貝以下,相當於從大馬路邊瞬間切換到深夜臥室。但要注意窗框材質,鋁框雖然便宜,容易因熱脹冷縮產生縫隙;斷橋鋁框中間有塑料隔層,就像幫窗戶穿羽絨外套,隔音效果再升級,但價格會多 1.5 倍。
常見陷阱提醒:
很多廠商會強調「氣密窗等級」,但氣密防的是冷風不是噪音。曾有網友花大錢裝 Level 5 氣密窗,結果樓下阿伯的麻將聲照樣聽得一清二楚。真正該看的是「隔音檢測報告」,標準測試值(Rw)至少要 35 分貝以上,最好選實驗室數據而非廠商自稱的效果。
🛠️ 懶人包:兩種建材的挑選心法
- 櫃體類:急著入住選系統櫃,有特殊需求再找木工
→ 預算分配建議:系統櫃留 10% 預算升級緩衝鉸鏈,木工櫃留 15% 驗收尾款 - 隔音窗:先測主要噪音來源(車流聲選膠合玻璃,人聲選雙層中空)
→ 殺價技巧:要求廠商「包含舊窗拆卸費」和「矽利康防水保固」
裝修就像搭衣服,系統櫃是百搭白T恤,木工櫃是訂製西裝外套,沒有絕對好壞,只有適不適合現在的你。與其糾結「哪種更划算」,不如拿捲尺量量這三個東西:
1️⃣ 量錢包深度:抓總預算 20% 給櫃體,別讓家具吃掉家電基金
2️⃣ 量耐心長度:木工溝通成本是系統櫃 3 倍,時間比金錢更稀缺
3️⃣ 量生活噪音:深夜常被車聲吵醒?膠合玻璃的錢絕對不能省
下次經過工地時,撿塊碎玻璃放口袋(誤)。認真建議帶分貝計 app 實測居家噪音,你會發現:
▸ 60 分貝以下才能好好追劇
▸ 50 分貝是夫妻不吵架的甜蜜點 ▸ 35 分貝以下嬰兒半夜哭聲不會傳到鄰居家
最後送你一句建材行老闆的名言:「嫌貴的客人總在抱怨,會挑的客人永遠有預算。」你的家值得最好的保護,現在就拿起計算機,用數據代替感覺,痛點立刻變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