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閱讀 Bali: 50 Years of Changes這本書
(可能會這樣一直延續下去 畢竟我真的很愛這本 XD)
當談到峇里島時 想當然浮現的會是旅遊的天堂 眾神之島
但有趣的是 在發展成為旅遊的天堂過程中 背後其實有一些歷史背景的變遷
比如說在峇厘島的南部Nusa Dua 曾經是印尼政府下第一個獲得外國資金支持的開發區域
背後的是蘇哈托總統下的政治權衡下的盤算
今天想分享感觸的部分是Bali經濟結構轉變 與蘇哈托總統下開發的Nusa Dua區
Bali經濟結構轉變
經濟結構的轉變 因為旅遊業的逐漸蓬勃 從農業轉變至服務業社會
帶來的影響 除了城市化 許多人前往都市尋找工作機會
但在宗教儀式濃厚的巴釐島 以前習慣於在家族寺廟裡祭拜祖先
也因城市化而變成都市的家中擺放多功能的祭壇來遠距祭拜祖先
工作機會的拉力 也讓外來人口開始移入工作 變成競爭者
比如爪哇(Javanese)提供了低廉的勞工 另外巴釐島東邊的東努沙登加拉省(印尼語:Nusa Tenggara Timur)也逐漸移入尋找工作機會
土地也因此價格變高 以前的高種姓婆羅門能夠買房 但現在也逐漸產生當地人買不起房的現象
在結構上變成了 外來人口的無產階級 與巴釐島人當地的無產階級 共存的現象
有趣的是也產生了一種緊張的關係 因為外人人口的廉價勞力 進而影響到本地人工作機會
而旅遊業在巴釐島被建立的過程 有一段個人覺得很有趣
那是類似泡泡旅遊概念的建立 希望外國觀光客能夠旅行在夢幻的泡泡裡
是被刻意營造的Nusa Dua-峇厘島南部原本是一片 資源稀缺 土壤貧瘠的白色沙灘
蘇哈托下的Nusa Dua
提及Bali
大部分可能會先想到人口密度高的登巴薩 (Denpasar)古塔 (Kuta)
而峇里島南部的努沙杜瓦 Nusa Dua 其實是印尼政府下規劃觀光業旅遊發展的起點
但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區域呢?
當時蘇哈托的新秩序政策下 追求經濟穩定發展
希望讓峇厘島透過發展觀光業轉取大量觀光收入 成為觀光業成功的例子
但當時的社會氛圍在1965至1966年間爆發反共大屠殺 有大量被認為是共產勢力的印尼人被殺害
峇里島的死亡比例特別高 社會氛圍處於戒慎與恐懼之中
這樣的悲劇政府不太想讓外國遊客看到
因此印尼政府選定了離核心(峇厘島文化遙遠的)南部Nusa Dua
能在不讓觀光客直接接觸在地文化的情況下發展觀光(直接前往被規劃好的觀光村莊 與當地居民保持距離)
(美其名)可以保存文化與同時發展觀光
因此幾乎尚未開發的努沙杜瓦(Nusa Dua)一片白色的沙灘被規劃建立
當時的 Nusa Dua Beach Hotel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同時這個發展計畫獲得世界銀行的支持
造成的負面影響
當然 Nusa Dua 是個失敗的例子 因為觀光的範圍 最終無法被真正控制只能在Nusa Dua區發展
選擇的地點與峇厘島本地人有距離
加上資金援助大多來自非本地人 例如世界銀行以及外來精英的掌控
這也削弱了巴厘島本地人在觀光經濟中的角色與主導性
換句話說
在地人無法決定什麼是真正的峇厘島文化
所謂的文化也開始被選擇性地包裝或是淡化
而旅客所看到的傳統文化 與真實生活中的文化
已經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這也是自觀光業發展吵到現在的議題
因此書中更提及所謂的文化觀光 (culture tourism)
無法真正理想地達成文化保存與觀光發展的平衡
這讓我想到峇厘島其他村落在發展中也面臨相似的矛盾
例如觀光客渴望所謂看見在地性 但在某些村莊這種在地性其實是被創造出來的
因為真正的在地性 可能一點趣味都沒有(?
觀光客希望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築 傳統的生活樣貌 但事實上在地人往往希望旅遊經濟收益能夠改善生活 想要進步的念頭 卻因為觀光客對真實性原汁原味的想像
在地人所謂的文化只能被迫靜止在原地或是維持原樣
結論
峇厘島眾所週知是天堂之島 這個連結性也發展了從農業到服務業社會的轉變
城市化為了尋求工作機會的拉力對當地帶來的影響 遠距祭拜祖先 外來人口移入對本地人
以及地價飆升對產生無產階級共存的現象
蘇哈托總統對Nusa Dua的開發計畫 泡泡化了外國旅客對當地的想像 (其實整個目的也泡泡化了)
觀光業還是停止不住地在遍地開花
其實我真的很好奇文化旅遊真的能夠讓文化發展與經濟平衡發展嗎?
或其實只是越弄越與目的背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