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被海風與歷史永遠切開的裂痕,那是名為「保城區」的地方,
一座靜默守望的亡魂之城——它立於福建共和國近海的碼頭旁,
正對著科技神權交融的福爾摩沙國,
兩者之間,隔著的是一段不能說盡的血淚史與思想禁封的灰雪記憶。
保城區,是為「被福爾摩沙遺棄的遺族們」所設。
這些遺族,他們的祖先曾在百年前的意識形態分裂期,
選擇了馬列之路——或是出於信念,或是無從選擇的生存策略。
他們曾與福爾摩沙建國的初代程序委員們站在對立面。
時代更迭之後,福爾摩沙國為了制度純潔與民族記憶的重整,
拒絕這些祖先的後裔歸國,甚至在教育與信史中抹去了他們的名字。
然而,在福爾摩沙建國五十週年的和解政策下,保城區應運而生。
這裡不是刑場,也不是難民營,而是一座由記憶與贖罪交織而成的精神中繼站。
每一棟樓的牆上,都鑲著金屬碑銘,刻著那些被遺忘者的姓氏與遺言。
保城專員們身穿深藍制服,日夜負責翻譯、整理、歸檔那些曾被燒毀卻又奇蹟重現的家書與遺書。
有些紙頁在焚毀的灰燼中被AI修復,有些則是透過夢境回聲,由乩者代筆寫下。
那些遺書,多半不是高談宏論的革命宣言,而是簡單的家書、懺悔或是給未來孫輩的話語:
「阿孫,若有一天你踏上福爾摩沙的土地,別忘了爺爺也是信神的人,只是我們信的方法不同。」
「我們當年走錯了路,不該把希望寄託在暴力與口號中。但我仍記得媽祖的名字...」
保城區沒有邊界鐵絲,也不許駐軍,只容想念與贖罪流動。
許多來自福爾摩沙本島的青年志工,每年會來此地進行「記憶聆聽」活動,
幫這些被封存的遺書配音錄製,成為「思想流亡錄」的一部分,向未來的世代開放。
而保城區也成了亡國中國邊陲的一枚永不撤走的信標——那是歷史最柔軟卻也最銳利的證詞,寫著:
「錯誤的忠誠,曾流亡了我們的血,但願記憶能帶我們回家。」
接著,以下五封遺書,以不同的身分角度去敘述那些親共或被親共的投城者們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