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兩篇筆記《華語電影的歐洲票房(1)數據概覽(2)個案拆解》已看到,目前大多數華語電影在歐洲的絕對票房價值不高。以近年較成功的《河邊的錯誤》為例,一部製作費高昂的電影,從歐洲回收區區幾十萬歐元收入,意義何在?
答案在於,歐美市場的一點收益可能極大改善衡量投資賺錢與否的關鍵指標:ROI和ROE。
要了解中國電影項目收支,我們不妨藉助DeepSeek(輔以手工檢索交叉驗證),找到以下關鍵數字:一部電影本土票房收入扣除戲院拆賬、稅費之後,出品和發行方能夠回收的比例大約為40%。大型文藝片的宣發費用通常為預估票房收入的30%-50%。這意味著,扣減宣發開支後,如果電影在本土的票房並未超出預期,那麼收支可能剛好在盈虧平衡點附近。1、當影片在亞洲市場勉強平衡收支,歐美票房作為盈利來源,能夠扭虧為盈、增厚投資回報。
2、當亞洲市場小有盈利,剛好償還銀行貸款利息,歐美票房作為股東淨利來源,能夠極大增厚股東回報。並且,借貸槓桿越高,增厚效應越明顯。
假設電影製作成本6 000萬,亞洲市場剛好break even。歐洲市場500萬利潤,能夠幫助ROI從0提升至8.3%,至少輕鬆覆蓋低風險投資者的機會成本。
假設電影製作費六成來自銀行貸款,本土市場薄有盈利,剛好足夠償還銀行利息,那麼,可將股東回報率從0大幅提升至20.8%,數字好看得多。
然而,上述分析僅僅是理想情景。是在那些前提之下,分析結論才有實質性意義?
以《河邊的錯誤》為例,製作費約6千萬人民幣,大陸票房超過3億,遠高於中國同類型文藝片票房收入中位數。如果宣發費用控制得當,大陸市場有機會取得過千萬盈利,歐美市場400-500萬人民幣收益就只能算得上是錦上添花。

燃冬 The Breaking Ice
然而,大多數電影不會如這般幸運,本土實際票房收入跟預期之間差距可能很大。以2023年入選康城影展的《燃冬/The Breaking Ice》為例,其大陸票房僅有2 600萬,距離回本顯然有一大段距離;其在歐洲錄得約2.57萬觀影人次,也低於《河邊的錯誤》。考慮到賣片多數簽訂MG協議,因此實際收益差距應該沒有票房數字表面看上去那麼大,但無論如何,《燃冬》從歐美市場回收的一點收益,不足以彌補本地市場失利導致的虧損。

歐美市場收益絕對金額不高,就如同一根稻草,只有當天平接近平衡時,才能起到關鍵作用,這就要求製片方能夠事前準確預估市場收入/控制製片開支。
然而,中國年度排名前二十的電影票房的分佈數字較為離散(可以std dev衡量),因此預測誤差難以控制在500萬以內;另一方面,製片對開支的控制也難以做到如成熟工業(如製造業)般精細。
電影實際收支往往偏離預計的盈虧平衡點太遠,難以依靠一根稻草改變天平的方向。

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大型製作的歐美發行收益在商業上意義不大,最多通過歐洲三大影展取得口碑背書。真正增厚盈利的作用主要體現於中小製作,對應的片種往往是文藝片。最為成功的案子非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莫屬,香港上映僅收800多萬,法國票房卻比香港高10倍,支持了導演不惜工本的拍攝方式(shoot-to-final ratio>30): 通過大量拍攝素材,捕捉到更多有機、有趣的畫面,後期剪接在豐富的素材庫中挑選、拼接,呈現精工細作的濃厚戲劇風格。
3.當亞洲市場潛力太小、無法實現盈虧平衡時,歐美市場作為重要回本來源,能夠支持中小型電影提高製作預算,保障影片質素,增加競爭力,同時降低投資虧蝕風險。
例如,若一部香港中小型製作以票房破千萬為目標,外加航空、串流等播映權,本地市場收入可達到400萬港元,預計歐洲市場收益200萬,那麼製作成本預算應控制在600萬以內。以近年入選柏林影展的兩部港產片為例:
2023年鄭保瑞執導的《命案》,電影曾獲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批准融資710萬港元,以該基金提供預算金額4成融資反向推算,該片預算約為1 800萬港元。香港票房收1 170萬港元;海外市場方面,電影在法國上映,錄得4 374觀影人次,可能還有少量OTT收入。
2024年楊曜愷執導的《從今以後》,電影曾獲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批准融資220萬港元,反推預算約為550萬港元。香港本地市場方面,參考同類型題材,如許鞍華導演、吳君如和周慧敏主演的《得閒炒飯》(2010)票房只是300多萬,因此《從今以後》預算收入不應高於此數字。事實上,宣傳費規模和排場數已表明發行公司同院線商睇淡該片,因此業內人士對票房的事前估計應低於300萬。
如果單靠歐美/香港市場其中之一,《從今以後》這類小眾題材電影,預算需要控制在100-200萬以內,如此低成本往往意味著製作質素堪憂,也幾無可能邀請到明星演員參與,故更加難以吸引主流觀眾關注小眾題材,導致惡性循環。
若電影能同時兼顧兩地市場,預算則至少可提高一倍。此外,通過東京、釜山、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和金馬創投等找到一些soft money贊助(例如後期音效製作),若總預算控制在500萬左右,有望打平甚至盈利。
囿於LGBT題材限制,柏林影展泰迪熊獎影片大多數都無法得到歐洲片商青睞獲大規模發行,但《從今以後》在海外賣片成績卻算得上理想,回收資金或有望超過200萬港元。事實上香港票房也超出預期,達到三百多萬港元,考慮其他收入(如國泰航空公司播映權),至少不會嚴重虧蝕。

從今以後 All Shall Be Well 2025年6月西班牙公映
最後,轉載一篇撰寫本系列之前無意中看過的資料 :《浅析好莱坞电影的投资回流体系 ——以中国投资人为视角》,該文章從中國資本海外投資視角,對西片項目投資測算作了較為專業和詳盡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