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關稅的由來與政策背景
2025年,美國政府大幅調整全球貿易政策,推行所謂「對等關稅」與「基準關稅」制度。根據新政策,美國對大多數貿易夥伴設定10%作為進口商品的最低關稅標準,即使是與美國關係最密切的英國,也無法豁免於這一底線。
- 美國總統以「保護本土產業」與「糾正貿易逆差」為由,宣布對全球主要經濟體(如歐盟、日本、瑞士等)徵收更高關稅,僅對英國等少數盟友維持10%的較低基準。
- 這一政策標誌著美國自二戰以來,首次將平均關稅大幅拉高至兩位數,明顯偏離過去自由貿易的主流路線。
英美貿易結構與談判過程
英國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2024年英國對美國出口額超過590億英鎊,佔其出口總額16%。在談判過程中,雙方各自讓步,但美國堅持10%作為底線:
- 英國爭取汽車、鋼鐵、鋁等重點產業關稅降至10%,部分產品甚至獲得配額內免稅待遇,但總體仍難以突破10%基準。
- 美國則要求英國開放農產品市場,並承諾採購美國飛機、藥品等高附加價值產品。
- 雙方協議並非全面自由貿易協定,而是針對汽車、鋼鐵、航空等產業進行有限度調整,其他大部分商品仍維持10%關稅。
戰略與政治考量
10%關稅不僅是經濟協商的結果,更是美國對外戰略的體現:- 美國將10%視為「友好國家」的最低標準,對其他國家(如中國、歐盟)則採取更高關稅甚至懲罰性措施。
- 英國為維護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在烏克蘭等全球議題上爭取美國支持,也願意在貿易上作出妥協。
- 美國新一輪保護主義政策,意在重塑全球貿易秩序,將10%作為未來與各國談判的「模板」,形成「美式對等」的新常態。
協議特色與未來展望
- 關稅基準:10%為美國全球新基準
- 主要讓步:汽車、鋼鐵、鋁部分降稅或配額免稅
- 英國讓步: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採購美國飛機
- 政策導向:保護主義、對等關稅
- 協議性質:非全面自由貿易協定,僅涵蓋部分產業
這一協議雖然被美國總統稱為「歷史性貿易協定」,但實質上只是有限範圍的產業協議,尚未獲得國會批准,未來仍有變數。 10%關稅將成為美國對外經貿談判的「新常態」,其他國家難以獲得更低稅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明顯升溫。
觀點:
美國與英國關稅僅10%,表面上是特殊關係的體現,實則反映美國貿易政策的根本轉向。這一「低標準」的設定,既是對盟友的最後讓步,也是對全球貿易秩序的重新定義。未來,隨著美國保護主義深化,全球貿易自由化恐將進一步受阻,英國此番妥協,或許只是新時代「強權主導」貿易格局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