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初,熱帶性低氣壓TD06(原丹娜絲颱風)以罕見的路徑沿台灣西岸擦邊而過,帶來強風豪雨,造成嚴重災害。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丹娜絲於7月6日晚間以一級颶風強度在嘉義縣布袋鎮登陸,為該地區自1958年有詳細紀錄以來首次颱風登陸,影響範圍遍及台灣西部人口稠密區域。 這場風災不僅造成2人死亡、逾630人受傷,更對台灣農業經濟與電力供應帶來重大挑戰。與此同時,藍白陣營(國民黨與民眾黨)在先前立法院刪減農業與災害救助預算的決定,進一步加劇了災後復原的困難。
農業經濟的沉重打擊
農業是台灣經濟的命脈之一,然而丹娜絲颱風對農業造成的損失令人震驚。根據農業部估計,農損總額高達16億元新台幣,嘉義縣等西部農業重鎮首當其衝,損失超過7200萬美元。 強風與豪雨摧毀了農田、果園與漁業設施,導致蔬菜價格因供應短缺飆升100%。 尤其在屏東、台南與高雄等地區,連續降雨量高達350-500毫米,引發農田淹水與作物毀損,對農民生計造成嚴重影響。
更令人憂心的是,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資金的短缺問題。根據《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地方政府需在災害後七天內完成損害評估,但今年農業部相關部門的差旅預算遭到藍白立委聯手刪減9000萬新台幣。 這導致台灣農業研究所與農業食品署的實地勘查工作受限,公務員甚至可能需要自掏腰包進行評估。此舉不僅拖延了救助發放進度,也讓農民在災後復原的關鍵時刻陷入困境。藍白陣營的預算刪減看似節省開支,實則犧牲了農民的權益與台灣農業的長期穩定。台電的辛勤付出
面對丹娜絲颱風帶來的挑戰,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展現了卓越的應變能力與奉獻精神。風災導致全台近30萬戶停電,台電員工在惡劣天候下日以繼夜搶修電力設施,確保供電逐步恢復。 尤其在嘉義、屏東等地,台電克服地形與天氣限制,快速修復受損的輸電線路與變電站,為災區居民與產業提供穩定電力。這份努力延續了台電自戰後重建以來的優良傳統,令人想起孫運璿在1946-1947年帶領台電修復戰損電力系統的歷史壯舉,當時他以「我們就是有這股勁,打敗日本人的預言」鼓舞士氣,成功讓台灣免於「黑暗一片」的危機。
台電的付出不僅是技術上的成就,更是對台灣社會的承諾。無論是颱風來襲的緊急搶修,還是平日的電網維護,台電員工始終站在第一線,確保台灣經濟與民生運作不因缺電而停擺。我們應向台電致敬,並呼籲社會給予這群無名英雄更多支持與肯定。
藍白預算刪減的後果
然而,藍白陣營在上一會期對農業特別收入基金的預算刪減,卻為災後復原蒙上陰影。《預算法》第22條明確規定,備用金不得用於立法院刪減的預算項目,除非獲得立法院同意或屬於法定支出。 這意味著農業部無法輕易動用第二預備金來彌補災害救助資金的缺口,導致農民救助金發放遲緩。藍白立委的短視決策,直接削弱了政府應對天然災害的能力,讓農民在災後復原的道路上更加艱辛。
此外,藍白陣營的預算刪減缺乏充分理據,顯得草率且不負責任。農業災害救助資金近年來因頻繁的天然災害已屢屢短缺,刪減預算無異於雪上加霜。 這種「任意」刪減不僅影響農民,也削弱了政府在氣候變遷時代的災害應對能力。我們呼籲藍白陣營重新審視其立場,優先考量民生與經濟穩定,而非以政治考量凌駕專業判斷。
結語:團結應對氣候挑戰
丹娜絲颱風的災害提醒我們,氣候變遷下的台灣正面臨越來越頻繁且劇烈的極端天氣。農業經濟的損失與電力系統的挑戰,凸顯了政府與民間合作的重要性。台電的辛勤付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但藍白陣營的預算刪減卻讓災後復原雪上加霜。我們呼籲政府與立法院正視災害救助資金的重要性,確保農業與基礎設施的復原能力不受政治紛爭影響。
正如孫運璿當年以堅定意志打破「黑暗一片」的預言,今天的台灣也需要團結一致,以智慧與行動迎接氣候挑戰。讓我們向台電致敬,同時要求藍白陣營為其短視決策負責,共同為台灣的永續未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