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竹市政府公告,將要開始進行舊新竹神社的修復工程。這座台灣現存社格最高的神社,未來有望再以充滿靈氣的姿態,再現世人眼前。

親王紮營地的松林 轉生成神社
新竹神社所在的地點稱為牛埔山,因日本皇族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兵攻打新竹時,曾在此紮營,並種植許多黑松,又稱「松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1895年征台戰爭中逝世,因而成為當時殖民政府塑造神話與崇拜的目標,他經過的地方、下榻的地方,都成了「神跡」。
松嶺因親王紮營,也成了聖地,稱之「牛埔山御露營地」,更在1915年被提議建立神社,於是在1918年,各方支持下,第一代新竹神社落成。
第一代新竹神社。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座神社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如神社與州廳的配置位於城市兩端遙對,顯現日治時期「祭政一致」觀念,為台灣近200個神社中絕無僅有。又因為神社面向東北,在1938年第二代神社的擴建工程時,為避免東北季風,新竹神社多了日本所沒有的迴廊、神門等設施,並將各空間連接在一起。
1942年,這座神社升格為「國幣小社」,是台灣首座國幣小社。依照日本神社的社格分類,國幣小社屬於官社,社格雖是各官社中倒數第二低的,但比起「諸社」,社格高上許多。

第二代新竹神社。圖片來源:Wikipedia
神靈之地 變成生靈之嘆
戰後,曾經的日本神社被後來的政權侵占、遺棄或破壞。而新竹神社隨著1957年警備總部成立,由警備總部新竹分隊接管,變成軍事機關。

新竹神社神樂殿。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時具體利用情形並不清楚,但直到解嚴後的20世紀晚期,因解嚴出現中國偷渡客潮,這裡轉型成為中國偷渡客的收容中心,正式名稱為「大陸地區人民處理中心」,又稱「新竹靖廬」。
當時收容的人數非常非常多,甚至在1993年緝捕到5944人,也因為人多管理有挑戰,甚至不時傳出「鬧房」(集體鼓譟)情景。
後來,或許是中國改革開放,中國偷渡客人數逐漸減少,隨著2007年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成立,新竹靖廬轉由移民署負責,改稱新竹收容所。收容對象不限中國偷渡客。並再10多年後,隨著內政部移民署高雄收容所完成,曾經的「新竹靖廬」正式熄燈。

繪馬殿屋頂。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全台保存第二完整神社 開始修復
歷經8、90年,新竹神社有許多建築、設施已遭破壞,損毀,如曾為新竹「潛園」建築,見證清代新竹風光,後續被作為神社設施的「爽吟閣」,在2002年因保存狀況不佳,加上颱風破壞而被拆除。
然而,許多有志之士都希望能夠修復這座神社,保存新竹歷史記憶與文化。2024年,新竹市開始進行修復與活化。修復工程分三期進行,第一期修復工程先進行神樂殿、社務所及齋館、繪馬殿的解體調查,市府預計2026年4月可完工。

神樂殿。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
雖然這座號稱「全台保存第二完整」,僅次於桃園神社的新竹神社,現況僅剩社庫、神樂殿、社務所及齋館、繪馬殿,但不論他的完整度如何,那些過去都不該被我們遺忘。
衷心期盼他修復好的一天。
新竹神社
地址:新竹市北區崧嶺路122號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 新竹市政府
- 國家文化資產網
- 新竹市地方寶藏資料庫
- 市定古蹟新竹神社調查研究暨修復計劃,2003
- 城市學,2019.9.11,神祕又陌生的「新竹神社」,何時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