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許多地方都有因林業而形成的聚落,隨著禁伐而沒落,但仍值得好好保存,成為重要的時代記憶。最近,位在新竹竹東車站附近的「竹東林業建築群」,正式登錄成為新竹縣首個聚落建築群文化資產。

日落的末代林場
竹東鎮舊稱「樹杞林」,在1850年(道光30年)年因砍伐樟腦而崛起,成為樟腦集散地。可說經濟發展與樹木脫不了關係。1940年代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為補足物資不足,以木材代替鋼鐵建造軍艦,讓竹東成為尖石、五峰山林木材的集散地。相對於其他日治時期的「三大林場」,設立時間晚了很多。
1940年(昭和15年),日本商人平戶吉藏於竹東設立出張所,並在雞油林設立「植松木行竹東支店」,興建大型製材廠、貯木池、貯木場、事務所及員工宿舍等產業設施,積極砍伐天然原始林的香山立木,以應軍方之需。「植松材木」為日資企業,總部設於台北,竹東為其主要據點之一,業務涵蓋伐木與製材,員工高達546人,在當時規模數一數二。
另外,也有「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於1943年設立竹東出張所,兩間企業都是砍伐鹿場大山的木頭為主。

竹東林業展示館。圖片來源:新竹縣旅遊網
曾經列名六大林場
戰後初期,伐木產業持續發展,竹東林業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接收,並沿用「植松」之名繼續經營。後來將此地與原「台灣拓殖株式會社鹿場山林場」合併改稱「竹東林場」,成為公營之事業機構。
當時的林場範圍很大,最大面積達到1萬862公頃,包含今新竹、苗栗一帶,為戰後初期台灣六大林場之一,主要以鹿場山與香杉山為主。而竹東因為擁有地形、動力、交通等優勢,所以成為兩地出材終點站。
直到1981年左右,林業製材的產業日漸沒落,相關地景也逐漸荒廢、拆毀而消失。1990年後,竹東林場停止生產,土地逐漸轉為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

竹東林業宿舍群水泥建築
地方記憶森林的故事屋
雖然如今已經沒有人在伐木,但那些老建築們有不少仍然豎立在原地,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這些建築群包含著日治時期至戰後不同樣式,北從竹東林業展示館起,向南延伸至長安路53巷內串聯周邊景觀及街廓,且建築群中尚有原醫務室、原招待所、防空洞、圍牆、水井等設施,宿舍生活紋理與整體風貌保存完整。
因為員工早期多半受過日式教育,或承襲日式工法,也因此官舍建築在設計上多延續有日式風格,但仍與原本日式木造宿舍有些差別。日本人蓋的傳統日式宿舍室內全為架高木地板;戰後蓋的室內以水泥地板為主,僅在臥室維持架高木板的和室。
當然,也是有消失的建設,如單身宿舍已拆除,貯木池位置改建為加油站、郵局、台電設施及杞林路。東林路以南開闢長安路、設置公園用地;卡車停車場處開闢為中正路等。
期盼這些老建築們,能夠歷經適當的修復與維護。不只有一間林業展示館,而是整體讓他們重獲新生,在過去是林業的產業聚落;未來,能成為地方記憶森林的故事屋群。

竹東林業宿舍群木屋
竹東林場建築群
地址:新竹縣竹東鎮東林路141號(竹東林業展示館)
圖片來源:新竹縣旅遊網
參考資料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維基百科
- 竹東鎮公所
- 新竹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