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這裡是良太郎看天下。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即將到來的中國「9月3日大閱兵」。這個日子選得很精準:抗戰勝利紀念日。鏗鏘有力的口號一喊,坦克、導彈、飛機刷刷刷地過去,電視畫面一切,觀眾的心馬上被拉回「勝利者的豪情」裡。
但奇怪的是——普京來了,金正恩也來了,可是美國呢?日本呢?甚至台灣的國民黨主席呢?都不在!這不是很耐人尋味嗎?
先說台灣:抗戰主力卻沒座位
先別談美國和日本,我們就從台灣說起。歷史怎麼寫?很清楚:八年抗戰裡頭,真正扛著第一線打仗的,是國民黨的正規軍。共產黨那時候還在邊邊角角搞游擊,1%力量都嫌高估了,最多就是添點柴火,湊湊熱鬧。你說,既然這樣,按理說這種紀念抗戰勝利的大場面,應該禮貌性地請一下國民黨主席吧?好歹人家也是當年血戰台兒莊的後人,對吧?結果呢,中國大陸的官方邀請函壓根沒飛過海峽。為什麼?
簡單,因為一旦請了,氣氛就微妙了。台上喊「中國人民萬歲」,觀禮台上坐著台灣的國民黨主席,這是承認「你才是正宗」嗎?這對北京來說,等於自己打自己臉。所以乾脆不請,少一層麻煩。
再說美國:功勞簿上卻被冷落
大家別忘了,當年國民黨能撐下去,靠的可不只是小米加步槍,還有美國的大筆軍援。飛虎隊、租借法案、後勤補給,美國是真正的關鍵力量之一。要不是美國當年撐腰,抗戰的結局很可能完全不同。
那你說,中國為什麼不請川普來坐鎮?表面上多麼有意義:美國幫忙抗日成功,今天一起慶祝,象徵歷史大和解。
可惜現實不是童話。北京請川普?川普可能第一時間就翻白眼。台下坦克飛過,他心裡只會想:「這些玩意兒是不是衝著我來的?」再加上美中關係這幾年火藥味不斷,貿易戰、科技戰,邀請函寫出來的墨水還沒乾,就會被媒體解讀成「中國低頭示好」。北京哪肯做這種事?
日本首相:最尷尬的缺席者
然後說到日本。9月3日這天,紀念的是「抗日戰爭勝利」。這場子,你說要是把日本首相石破茂(假設當時在任)請過來,畫面會有多尷尬?方陣口號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攝影機一掃,石破茂坐在台上乾笑,這場景比任何諷刺漫畫都好笑。
更現實的是,中日之間歷史包袱還沒放下,釣魚島、經濟競爭、國防較量,樣樣都是火藥桶。北京請日本來,國內輿論第一個炸鍋:「請侵略者坐前排?這像話嗎?」所以乾脆不請,省得自家老百姓不滿。
為什麼只剩普京和金正恩?
所以到頭來,能來的就只剩下普京和金正恩。這兩位是什麼身份?簡單講,就是「最能給北京面子的人」。
普京這些年在國際上被孤立,西方國家一個個把他當瘟神。對他來說,中國的邀請就是一根稻草,他怎麼可能不抱住?而北京也需要他——中俄站一起,看起來至少還有個「大國朋友」。
金正恩呢,就更別提了。他平常很難登上國際舞台,這回能和大國領袖同台,他肯定樂意。對中國來說,拉上這個「小兄弟」,畫面上至少不至於空蕩。
這就解釋了:9月3日的觀禮台,為什麼只剩這兩個最「保險」的領導人。
那如果真的請了呢?
現在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中國真的邀請了川普、日本首相、還有台灣的國民黨主席,他們會來嗎?
川普——八成拒絕。但如果他那天心情好,突然想秀一波「中美合作」,說不定會來一趟,順便再開個記者會說「我和習主席是好朋友」。
日本首相——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一旦來了,國內民意會覺得他「出賣國格」。不來反而能博得掌聲。
台灣國民黨主席——這個比較有戲。若真收到邀請,國民黨可能還真想去,因為這能證明自己「才是抗戰正統」。但問題是,北京敢給這張邀請函嗎?不敢。因為一旦給了,就是承認國民黨的歷史正當性。
所以答案很清楚:這些人要麼拒絕,要麼北京壓根不敢請。
為什麼偏偏這個節骨眼舉辦?
那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偏偏選在這個節骨眼上搞閱兵?
這是一個訊號:國際形勢緊張,中國需要透過閱兵告訴世界「我們還是很強大」。這是一種政治宣傳,更多是內部動員。閱兵場上喊的口號,不是給美日聽的,是給自家老百姓聽的。讓大家覺得:別怕,國家有力量。
至於歐美、日本、韓國為什麼不去?因為這場子從頭到尾就不是為他們準備的。與其去當「背景板」,還不如乾脆缺席。
良太郎總結
所以總結一句:這場9月3日大閱兵,真正的意義不在於誰來了,而在於誰沒來。普京、金正恩的出席,更多是象徵性的「站台」。至於美國、日本和台灣國民黨,那些更能代表抗戰真實歷史的人物,反而被排除在外。這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性記憶」。
邀請與否,其實就是一種政治動作。請了是示好,不請是表態。而這次,北京選擇了後者:不請。因為最狠的外交手段,不是翻臉,而是——根本不帶你玩。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要是覺得良太郎這篇分析有意思,別忘了點個讚,留個言,下回我們再來拆解另一齣國際大戲。